
凌通国学院21-191《孟子》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07-31
孟子对殷周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意代表天意。这与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孟子对传统天命论的突破和发展。第二,对“正命”的追求。孟子认为人可以通过修养身性,顺应天道行事,去争取得其正命;如果胡作非为,触犯刑罚而死,则不能得正命。第三,天人合一。孟子认为要顺应天道而行,就要知天。因此,他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观点。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尽心上》),即指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已明了于心,无需外求;又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即指把仁、义、礼、智化为精神主体,便能达到思想和行为与四德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人只需按此伦理道德准则行事,就是顺应天道。这种把伦理道德观念上升到天道的高度的做法,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天命论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表现为天才论、历史循环论和劳心者治人等观念,其中,天才论是其历史观的核心,是其人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把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发展,寄托在个别的非凡人物身上,属于典型的天才史观。在孟子看来,只有天才出现,天下才会大治,否则,天下必将混乱。基于这种思想,必然导致他的历史循环论的产生,即历史必然有治有乱,且乱久而治短。此外,孟子对于人类社会的分工也有其独特的思考。他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论证了劳心者在社会生产、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失误在于把劳心看作是“大人”、“君子”之事,把劳力看作是“小人”、“野人”之事,从而借社会分工为封建统治制造了理论依据。他的历史观中的封建糟粕,几乎掩盖了他的民本学说和理想人格的光芒。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731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