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097《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4-14
凌通国学院21-097《论语》:【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渐教和顿教。
《六祖坛经》中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教是这样讲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以惠能为代表的顿教是这样讲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坛经》中关于渐教和顿教的讨论,一般认为是以惠能为胜利的。总结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最高法门。
然而这只是针对少数、有准备的头脑,少数指的是领悟力高,有准备指的是之前已经有过相关的修行作为铺垫,只欠一个关键点的突破。
惠能讲:“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很多人不能生“慧”,正是因为他“定”不住。我们做投资都知道,一个好公司,价值被低估了,长期它的价格一定会回归价值的,然而有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等待”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定”不住,所以看上去,缺少“智慧”。
更多的人还是只能通过不断地“勤拂拭”来渐渐接近那个真理。连王阳明这样的天才,也是靠着几十年的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到37岁受困时才“悟道”。
王阳明讲,为什么朱熹的学说在民间会被误解,从而产生出一些伪道学?因为他的学说是以“格物致知”为开端的,青年王阳明正是学了朱熹的这个理论才开始格竹子,结果格了7天把自己身体格得受不了了,也没有悟道。他事后总结这“格物、致知”其实是很难的,没有前面“诚意、正心”两步的铺垫,人们就很难体会那种高深的道理,最终迷途难返。
王阳明终其一生有关渐教和顿教的思考,记载在《传习录》中“天泉证道”一段。
天泉桥上,请正四句教言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丁亥年也就是嘉靖六年。正德十六年阳明先生回到绍兴,一直赋闲。黄绾记载:尽管表面上是给王阳明封新建伯,可是铁卷未给,禄米未颁,迹比渔樵,实际上他就赋闲在家。他正是趁此期间,从嘉靖元年,一直到嘉靖六年九月征思田之前,一直在绍兴讲学,规模大,影响远。
可是到了嘉靖六年,也就是一五二七年,阳明先生五十六岁了,朝廷命阳明去争思恩、田州,要入两广了。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这就是天泉证道的总背景:涉及到两个事件,一个是嘉靖六年九月,王阳明要离开绍兴,到思恩、田州去了,这个是一件事。第二件事,钱德洪和王汝中也就是王龙溪(王畿),他们论学产生了意见分歧。
未完后续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414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