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096《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4-13
凌通国学院21-096《论语》:【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让他们做些洒水扫地、言语应对、趋走进退之事,还是可以的,但这都是些细枝末节,没有抓住根本,这怎么行?”
子夏听说后回应说:“子游这话错了!君子之道,哪些是先来传给人的?哪些是放在后面,厌倦了就不教了?人就像那田圃里的草木一样,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习性,五谷果蔬分区栽种,对人也是因材施教。如果你不看学生的基础,不加区别,不管他造诣之浅深、功夫之生熟,尽拣那高深的,要传他所谓大道,说了他听不懂,教了他学不会,“诬也”,那不是欺罔他吗?能够按照浅深次序,一步步来,从头到尾,有始有终,让学生大小浅深都学通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子夏为学以笃实为本,下学而上达,先从简单的初阶上手。但子游对此有误解,出言讽刺。子游对子夏的教法、门风看不上眼,认为他们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把握住学问的根本。洒扫、应对、进退都是末枝小道,远远未达学问的根本处,根本不得法。
子夏则主张草木各有不同,应该加以区分,人也需要因材施教,根据气质、性情、爱好的不同施之以不同的教法,根据掌握程度的深浅来适当地有针对性开示道理。学习有阶段、有过程,内容的深浅难易是有梯度的,不可不加以区分。上来就把高深艰难的内容教给学生,学生恐怕接受不了。
洒扫应对,古人是小学时时学的,朱熹写的《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接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节之所分也。”八岁上小学,学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五岁上大学,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程颐讲解了五条:
1.君子教人有序,先教小的近的,再教大的远的。不是先教近小,不教远大。
2.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是道,因为义理是不分大小的。
3.圣人之道,没有精粗之分,从洒扫应对,到精义入神,贯通只是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如何。
4.凡物有本末,但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5.从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朱熹总结说,程颐老师的第一条,说的是子夏此章的本意。后面四条,都是讲精粗本末,表面有区别,道理却是一样的。学者应该循序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并不是说末就是本,但学其末,本便在其中。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413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