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珍尊享交流(5):宏观经济下行银行必受不利影响没有根据
文章来源:尊享交流群发布时间:2019-11-26

下面为第一期“董宝珍尊享交流”微信群活动的部分内容
倪先生问:
有观点认为:目前宏观经济非常不好,可能银行会遭遇较大困难,银行的数据好转也是个别银行经营导致。董老师认为银行数据是在持续全面好转,和我们经济不是很好的直观感受有矛盾,请董老师讲一讲。
董宝珍:
这个问题,提的挺好,但是这里面包含着一个错误的认知,那就是银行的经营状态强有力的、随时随地的和宏观经济状况完全一样,这个观点很流行,但是是错的。为什么说它是错误的呢?我们大家思考一下银行的经营利润的多少?是不是与以下几个变量密切关联:第一,收入水平增加还是减少?第二,成本状况增加还是减少?
银行的收入其实只决定于两个指标,第一个是信贷规模,第二个是利息差。信贷规模的多少与宏观经济不仅不成正比,而且成反比,当宏观经济恶化的时候信贷是增加的,宏观经济复苏和兴盛之后,货币供应量是缩紧的。目前我们看到银行同业利率下降的非常厉害

这是由于中国的货币当局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系统不缺钱。央行所以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先向银行系统宽松,然后希望银行系统向实体经济大规模注入贷款。也就是说当经济困难的时候。银行得到的货币是增加的,放贷额是增加的,在放贷额增加的情况下收入是增加的。
第二,息差的变化与宏观经济几乎没有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国银行业2015、16、17年三年净息差出现了崩溃式下跌,跌幅高达35%。

于是问题来了,这一次始于15年,止于17年的息差大幅下跌,是有与宏观经济有关系吗?17年前的息差崩溃式下跌,当时的宏观经济怎么样啊?当时那一轮下跌与宏观经济的好转和恶化有关系吗?
杨先生:
宏观经济15年到17年也许比现在还好
段先生:
近几年,经济增速稳中有降,并没有恶化
董宝珍:
同时,始于18年下半年的息差回升,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是在经济明显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事实证明息差变化与宏观经济没有关系!我们现在如果沉溺于具体的现象,实际上就看不到本质了,我们回到基本逻辑,过去一次息差暴跌,一次息差的回升,都表现出与宏观经济没有什么关系。净息差的涨跌有其自身的复杂原因,回头看15年发生的息差崩溃式下跌有两个原因导致:一个就是民间金融过度活跃,各大平台高息揽储,逼迫银行被迫提升存款利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几年国内成立了大量的城商行,农商行,新的银行大量出现导致储蓄大战,存款利息被推高。也就是说,过去几年,存款利息的上升,其实跟货币政策也没直接关系,跟经济状态也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与社会上出现了民间金融过度活跃,以至于出现了泡沫,最后崩溃,在民间金融大崩溃之后,新增的中小银行争夺存款,提升存款利率,使得存款利率一直在高位下不来。
董宝珍:
另一方面由于从2013年开始中国出现了资产质量恶化,各大银行都面临着不良资产大幅增加,使得银行从业人员倍感压力,纷纷把行为策略转向了,只求不出坏账,不追求高利息的方向上来,于是大量的钱投向了国营企业投向了风险低的领域,所以贷款利息也下降了,两项叠加作用最后出现了息差暴跌。在这里息差突涨突跌的过程中,实际上跟宏观经济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息差是银行最重要最关键的指标和要素。
董宝珍:
目前由于民间金融已经全面崩溃了,没有人敢公开高息揽储,同时过多的银行的成立所引发的储蓄大战,也已经使得存款利息陷入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大家都不再推高存款利息了。这是人民银行的讲话:“人民银行对存款端仍保持基准利率不变,同时要求各家商业银行避免存款端的恶性竞争,加强自律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存款利率会稳定,甚至存在下跌可能性。与此同时银行业从资产质量的恐慌中走了出来,重新走上了追求适度安全,同时也追求高利息的信贷阶段,从而新的息差回升就又开始了,在这里仍旧看不出与宏观经济过大的关系。政策鼓励向私营小微放贷,从而也推升了贷款利息的增加,息差的增加。当然也会推升不良率增加。
董宝珍:
历史事实和逻辑分析证明息差衰退与上升都是它自身的节奏控制下展开的。与宏观经济,甚至与政策关系都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经济恶化银行会必然困难并不能获得很多证据的支持,事实上很多证据不支持这个观点,因为银行业全球范围内都是后周期产业,它的周期跟宏观周期是不同步的。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政策上是不吝于放贷规模,所以未来在一段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