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精神经济学(19):精神价值的本质(一)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6-05-31

此前内容主要研究了精神商品的供给特征、需求特征和定价原理,现在我们深思一个最基础的问题,精神商品精神价值的本质是什么?精神价值来源于何处?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商品价值的本质不是一个新问题,几百年前市场经济诞生时,人们就思考了这个概念。因此,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迄今为止,人们对商品价值本质和来源已经形成的认知。现在我们先回到人类已经形成的关于商品价值本质和来源的理论认知。

人类历史上的客观成本价值论和主观意义价值论

岂今为止,关于商品价值的本质和来源,人类已经形成了两种认知,首先是由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为代表的成本价值论,也叫客观价值论,这一流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原材料和劳力决定的。这种价值观强调商品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多少成本、多少劳力都是客观的,当商品被生产出来后,成本就确定不会再改变了,卖不出去或者供不应求都不能改变商品价值大小。强调商品价值是商品的客观属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观念,长期以来中国的教科书就是这样定义价格的本质和来源。

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为代表的成本价值论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并长期成为主流观念。但长期流行和居于主流地位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受到质疑和挑战。一百多年前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出版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书籍《国民经济学原理》,该书石破天惊地提出与亚当斯密客观成本价值论,截然相反的价值来源和价值本质。门格尔针对成本价值论举了一个真实案例:“现在有两颗钻石,第一颗钻石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挖掘,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获得的,按照亚当·思密、马克思的价值观,这颗钻石因为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和人力,因此具有极高的价值,另一颗钻石是人们挖第一锹就挖到了,几乎没有消耗什么成本和人力,这两颗钻石的重量质地是一样的。按照亚当·思密、马克思的成本价值论,这两颗钻石是不同价值的,第一颗钻石价值连城,第二颗钻石基本没价值。事实是无论你的钻石是第一锹就挖掘出来,还是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获得的,市场给这两块钻石的价值评估是完全一样的。一颗钻石无论是偶然发现的,还是耗费了几千个劳动日从钻石矿里挖出来的,他们的价值总是完全一样。亚当·斯密的成本价值论,完全无法解释案例中的情况。用亚当·斯密的成本价值论得出的结论与事实完全相反!事实上在生产上耗费了许多劳动的商品常常没什么价值,耗费很少劳动的商品往往很有价值。此外还有两个商品耗费劳动量虽然多少不同,但他们的价值却是相同的情况,由此可知,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或其他生产资料绝不是该商品的价值决定因素。”

门格尔继续以土地举例:“任何国家的土地都是有价值的,土地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土地是一种天然存在,没有人力的消耗,按照亚当斯密、李嘉图的观点由于天然的土地没有消耗人力和成本,因此土地是无价值的,事实是世界上几乎没有免费的土地。”

[FS:Page]

在举出大量成本价值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后,门格尔系统地提出了他自己的主观意义价值论。门格尔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效用对我们的意义。”他又说:“商品价值决定于商品与我们的需求关系,而不决定于商品本身。一件商品对我们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件商品,对我们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意义的缘故,效用只是商品有价值的前提。”

门格尔的观点比较抽象,我择其重点做一些解释,门格尔说:“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效用对我们的意义。”这个观念是建立在门格尔之前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的观点:“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效用。”按照这个定义为什么面包有价值?因为面包能解饿,解饿是面包的效用,所以面包因为解饿的客观效用就有了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效用”这种价值观强调物品对人的有用性就是它的价值。效用价值观不能解释为什么空气没有价值,空气供我们呼吸,空气对我们是有效用的,但为什么空气没有价值?门格尔经过思考扬弃效用价值观,保留其中合理内容,增加了新内容。他认为有用还必须要稀缺,如果唾手可得的东西哪怕有用也没有价值,在有用基础上又不能随意获得才可能有价值。门格尔的价值定义中首先确定了物品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如果物品没有能满足人需要的属性,那就没有价值,物品对人有用,有用被称为效用,当物品对人有用时,就具有了成为商品的可能。但有没有价值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不是有效用,而是在有用基础上,物品的社会总存在量小于社会总需求量商品才能有价值。如果总需求量小于物品的总存在量,比如空气就是总需求量小于物品的总存量,空气就不可能有价值。门格尔说:“一个有使用价值和效用的物品,它能不能变成商品,归根结底决定于这种物品的社会总存在量与社会总需求量,是否是需求量大于存在量。一个物品社会对其总需求量如果大于社会的保有量,这时,就不能让所有的需求者都得到满足,必须排除掉一部分需求者的需要,为此,社会成员为获得有限的物品满足自身欲望需要互相竞争,这种竞争导致了物品价值产生,物品因为人们互相竞争获得了价值。”

门格尔说把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作为商品是否拥有价值的关键性因素,而把商品的有用性和效用作为基础前提。有用性和效用不能作为物品能不能成为商品的决定因素,能不能成为商品关键是在有用性的基础上必须满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条件。举例说,有一千个人需要面包,现在的面包只有满足一百个人的需求,于是就会有900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当这种关系出现的时候,必须有一部分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一部分成员的欲望就不能得到满足,此时一个问题诞生了,哪些社会成员的欲望可以被满足?靠什么样的机制确定谁的欲望不被满足?通过价格竞争来确定谁的欲望被满足,消费者竞争竞价的过程导致价值的产生。(可以看出门格尔在这里使用了排他性溢价的基本思想,门格尔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来源于排他性关系,价值就是排他性溢价!)

除了强调有用性和稀缺性,门格尔价值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价值是在有用且稀缺基础上,商品对消费者产生的意义。如果从语法角度看门格尔的价值定义,可以简化为:“价值是一种意义!”如何理解价值是意义?我们仍旧以面包为例。面包是有用的,也是稀缺的,因此面包有价值,但价值的大小不由面包决定,而由消费者决定。有两个人,一个人刚吃完饭,此时你把面包给他,这个面包对这个吃饱饭的人意义就不大。这个人此时给面包的出价不会太高。同样是这块面包给一个马上就要饿死的人,当他得到这块面包,他的生命就可以延续,这个时候这个人可能用自己所有的钱来换面包。此时这个人面包就等于他的生命,面包的价值等同生命的意义。在这两件事中,面包的效用,能解饿的功能和物理属性没有任何改变,但是买家的出价天壤之别,为什么呢?因为在门格尔看来,稀缺的面包其效用是客观的,但是真正的价值并不是面包的客观效用,而是面包效用带给人的主观意义,吃饱的人面包对他没什么意义,或者意义不大,另外一个人面包对他的意义就等效于生命的意义。所以门格尔对商品价值的定义是稀缺物品的效用对人产生的意义,他的定义强调的是对人的意义,不是稀缺和效用本身,效用是从属于商品的客观属性,而意义是消费者的主观体验,是一种主观状态。因此门格尔这种价值被称之为主观意义价值论。

[FS:Page]

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写了大量的话,完全否定价值是商品的客观属性,他反复论证某种商品对人的价值就是对具体人的意义,价值是纯粹主观的感受!脱离了人就完全没有价值。他说:“价值绝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认为价值独立存在的而将其客观化完全是错误的。”“物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与物品不同,价值只是人对物品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类欲望产生的意义所下的判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不过是这些商品,在我们的欲望满足上和我们生命与福利保持上所具有的意义。”“价值不是附属于商品的东西,也不是商品的一个属性,更不是独立存在的物,一种商品可以对某一个人有价值,但对不同的其他人没有价值,这一点儿也不矛盾。”“价值的本质是主观的,包括它的尺度也是主观的。任何商品都是对具体的消费者才有价值,而且只有对人有一定的意义才有价值,欲望获得满足所产生意义的大小就是这种商品价值的大小。某种商品对某个人所具有的价值,等于这个人依靠该商品所得到的欲望满足后,获取的意义。”

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一种全新的价值本质,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并不从属于商品的客观属性,而是消费者对商品重要性的主观评价。门格尔的价值观不是针对商品的成本和客观效用来说的,而是针对人的欲望满足后的主观感受而言的。价值不是商品中的成本决定、也不是商品的效用决定,成本和效用都是客观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对自己重要性的评价,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回看人类关于价值本质的两大理论,我们发现,在亚当·斯密的成本价值论中,完全没有消费者的地位,亚当·斯密的成本价值论立足于物质,完全站在物质和生产者的角度思考价值来源。所以亚当·斯密只认为成本决定了价值,价值只是商品的物理部分和生产制造过程所形成的,跟消费者没有关系,更与消费者的主观体验无关系。而在门格尔的主观意义价值论中,完全否定成本与价值的关系,同时也否定了效用是价值的来源。在否定了成本和效用之后,门格尔强调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成为价值的唯一来源。有用同时稀缺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激发消费者主观体验的物品才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主观体验强烈价值就高,否则价值就低。

董宝珍更多精神经济学内容,请点击进入:http://www.ltjztz.com/news/index/nav_id/3813/snav_id/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