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宝珍电台(792):市场有传闻白酒要涨价的实质是什么?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12-13
白酒年初就崩塌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赛道股我不服他们的,投资者的命运决定于事实,理性就是使自己的主观认知跟事实保持一致,与事实趋同。
我们看一下关于白酒的事实,我上次在11月的直播里讲,茅台酒的零售价就是白酒的周期,这是截止到昨天下午茅台酒的价格。
上面是整箱价,下面是单瓶价。扬言要涨价,有的人说茅台要涨10%,整个来说价格就在往下走,一会儿我会给大家解释涨价为什么是一个衰退开始的表现?
大家看2018年的原箱茅台是3600元/箱,但是2021年他们相差三年半,它的价格差了多少钱?50元。不合理。
为什么不合理?我给大家培训知识点,茅台也罢,名酒也罢,他有一句话“酒是沉的香”,所以在历史上已经留下一个常识性数据,一般来说生产日期每增加一年,价格要上涨15%左右。
这种上涨是因为客观内在价值,因为你放了一年它内在品质好了,所以酒的特点就是年份,哪怕它标着15年或者不标都无所谓,它年份每增加一年,它就会多出10~15%的内在价值。但是我们看到从2018年之后,中国的原箱茅台酒的价格就没有差异,2018年的原箱茅台酒3600,今天出厂的3550差50块钱,换句话说你存储三年之内没有创造价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量太大了,囤积太多了。
2018年的整箱茅台酒在库房,你打开看到山一样的茅台酒,它在客观内在价值是2018年的酒的口味都变好了,这客观内在价值就好了,这个客观内在价值的好本就应该涨,涨六七百块钱是合理的。但是现在只有50块钱差价,这种差价与内在价值的不同,实际上是不是供给过剩导致的,一定是供需关系。
所以,客观数据,你可以看到2018年到现在它就没有涨幅,他们的茅台整箱酒就没有变化,但是我们看2015年的价格跟现在就拉开了,为什么2015年的价格跟现在拉开了?是因为2015年还是白酒熊市,2015年买茅台酒的都是喝酒的。
白酒熊市下没人囤茅台,大量的都是开瓶喝掉了。
真正的茅台酒的价格是2016年后半年李保芳上任第一时间拉高茅台的价格,所以2017年之后他才囤起来的,所以这些都是客观事实。
这个态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间有起伏他也扛不住,天行有常,万物都“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我们看阿里酒水销售数据,这是浙商证券提供的,这是公开数据,每个月都提供。
全中国的白酒的销售额6000亿左右,阿里的销售额在100亿左右,阿里渠道占到了全中国销售额不到2%,而阿里渠道是包含着所有白酒企业在阿里开的专卖店。也包含着各个经销商小商小贩都有,所以阿里这个渠道很普遍性,虽然它占有全国6000亿销售额的比例不到2%。但是它确实是代表了天南地北中国各个领域。
咱们竖着看,这个是10月酒水数据、白酒、啤酒、黄酒。
销售额下降了66%,销量下降了50%,单价下降了32%。
然后我们横向把白酒拿出来,白酒的销售额环比-55%是下降的。阿里酒水数据这个都是很客观的。
我在10月份,我应邀到天津糖酒会发表了一个演讲。我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我压根没做任何(线下)调研。我拿着几个参数倒腾,形成结论:白酒销量要萎缩,然后我问现场听众,200多人都是白酒经销商。
我基于逻辑认为白酒销售萎缩,我问观众:“你们销售好吗?”主编大喊了一声不好,我在办公室里用逻辑推演出来的结果去讲,讲完现场回应说不好,跟这个数据是一样的。
然后我们再看这组数据:
这个数据为啥它的特殊性在2021年同比2019年,因为2020年它有特殊性。数据为什么要列出?因为数据的提供者——浙商证券报告,它一方面提供数据,另一方面他还解读,他还有个报告,他对这个数据不能不解读了,这66%的衰退就是2/3的衰退,他说衰退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基数过高,因为去年前半年都在家里,谁也不出门也不喝酒。
那么到了下半年解封以后,国庆节形成大规模的聚会,所以是基数过高,叫报复性消费导致的。貌似很有理。
基数过高就会形成这个数据,我跟2019年对比:
大家看2019年,剔除2020年的特殊的疫情冲击下特殊性。
我们在剔除特殊性后可以看到,2021年的阿里的销售额比2019年比两年前下降了29%。
这种下降它确实是从10月份开始的,他在8月这些都还比2019年有所增加。10月份是个转折点,昨天我们坐了个广州的出租车,恰逢堵车,我跟他聊了一会儿,他告诉过去两个月的业务突然急速下降,而春节前的两个月是他的旺季。我问他:广州是热天出租车旺季还是冬天旺,因为北方冬天是旺季,我不知道广州是不是跟北方规律一样,我还专门问他,冬天是咱的旺季,他说春节这个期间冬天是很棒的,但是在过去的两个月突然出租车的他的业务量,他说软件不响了,原来叮咚老响,现在不响了,他生意也不太好了。
所以这个都是草根调研,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因为白酒是非必须消费品,他一旦有经济上的萎缩,他第一砍的是非必须消费的,所以2019年的对比就否定了浙商证券认为的同期过高。而券商在拿到最客观数据所解读的是基数过高,实际上是反映了资本市场的特征,在上涨的时候他把所有的信息都解读为利多,在下跌的时候把所有的信息都解读为利空,那么在银行的真实显然的复苏展现出来,市场不反应;与白酒那么显然的转折和收缩展现出来,市场不反应,本质是100%一样的,这里是人性机制,不是事实不清楚,而是资本市场的人对这个已经展现出来的事实不能正确反映。
这种不能正确反应,不会长的,它可以出现,但是资本市场的最终主宰是客观事实。
一年前的拉高在崩溃将再次重演。
为啥他要重演?他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就是报团周期和排名周期,他们的金融利益集团有独立的利益,如果金融利益集团是以尊重客观事实作为自己的行为依据。
那么他就会基于这个事实的基本面的状况,决定买卖,从而价格就跟基本面是平行的,但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不是这样的?
它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独立的基金利益集团,基金利益集团的利益是以认购规模来平衡的,而认购规模决定于基金的净值,而基金的净值有个重要的考察时点,岁末年底,一年一个排名周期。在排名周期的时候必须排到前1/3,如果你排不到前1/3,你甚至保不住饭碗,那么怎么样排到前1/3?
这个时候尊重客观事实,就不再是他们的首选,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有首选过尊重客观事实,而在这个时间窗口排名成为他们的命脉,那么怎么排名?就是狂拉重仓股,他有时候也是狂砸别的基金的重仓股。
它会导致金融市场系统崩溃。
去年他们拉高了以后,到2月份就大崩溃,赛道就崩溃了,没有任何原因崩溃,为什么?
他就是自己瞎折腾。所以现在市场就失真。
银行那不表现,因为他不在报团周期,你想想他就不持有银行,很多人说基金砸的,银行不是基金砸的,说为啥?
因为基金根本就不持有银行,公募基金不持有,不是公募基金砸的。
他在这个报团中间他都不持有,他也不会推高,因为对他的排名没有贡献,但他持有的东西已经泡沫化了。
而且它基本面向下,日益强化的向下。
但重要的是他需要在12月31号继续挺住。
巴菲特说寻找接班人的时候就说:情绪稳定,理解人性,要理解机构投资的行为特征,他就可以开出三个条件。
上一次他们砸盘是按照我们的春节来砸的,过年前还在拉的,是过年后才砸的。
他有可能在时序上头有一些偶然因素。
我跟你讲一个事。
公司值一块,有个Z家来了,把它拉升到三块。
Z家就在三块钱走掉了,留下价格变化趋势,从一块到三块的持续上涨,这个时候Z家已经走掉了。
会出现一波散户效应,散户又从3块给推升到4块,会有这种现象。
1月2月有一些偶然因素。
但是我们注意第二条,全球放水泡沫危如累卵正在破灭,有一天石油价格一天跌了13%。随后就是欧美股市也震荡,印度股市是全球最牛的股市都不行了。
疫情危机转化成为泡沫危机和通胀危机。
后疫情时代来临,打激素不能当饭吃,所以泡沫就要破裂。
所以高估值的像科网也罢,像国内的赛道也罢,始终是疫情泡沫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将最终因为“天行有常”,最终将会随着各种因素流动性等等的变化,最后崩溃,过程它可能也是抵抗下跌,但是不能避免。这是我管理资产增加空头的原因。
10月份销量暴跌,是消费能力下降了。
在全面印钞的作用下,大家的货币就多了,在货币多了的时候,实物就不能按原来的价格交易了,尤其是石油大亨们,因为我的石油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给我一张纸,大宗商品涨价,导致中国生产成本上涨。
所以就出现了通胀。
这个通胀是必然的,只要印钱就通胀。
在通胀发生的时候,通胀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过热性通胀,就是经济增速12%,这个时候经济是高速增长的。
钱也通胀了,这个通胀了还算正常,因为是发展带来的。
还有一种是滞胀。就是钱不值钱了,钱的购买力下降了,经济是萎缩的,现在全世界印钞就引发滞胀,经济也没有增长,但是钱不值钱了,这样导致很多人手里的购买力下降,同样的钱你变穷了,因为东西涨价,而这套机制就是你硬超必然走向这一套机制,而钱不值钱的趋势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的,今年下半年是后疫情时代,我们人类想毫发无损,没有付任何代价,就把严重的疫情消除,不可能。
你必须承受通胀和资产泡沫的破裂,因为你不可能恢复,兵不血刃不可能,所以后疫情时代通胀带来以后,大众消费能力的下降,全国消费总额是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