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董宝珍电台(793):答客户“仁道合一”与基金经理自杀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12-14

点击收听:答客户“仁道合一”与基金经理自杀

论语中有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不能凭借这句话,就是说孔子的基础核心思想是“忠恕”,而是“仁”。

儒家孔子的核心底层思想是“仁”,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儒家孔子的核心观点是仁,忠孝仁义礼廉耻忠恕,这些都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它的底层的核心观点是“仁”,就像道家的底层核心观点是“道”一样,道有很多表现,仁也是。

儒家孔子的底层观点是仁,仁有很多表现,在国家关系上是忠,家庭父子关系上是孝,朋友关系上是忠、义、礼等等,这些忠义礼孝都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

我趁机发挥一下,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把仁作为他的底层思想,这个仁常常被解释为“仁者爱人”,是人相亲相爱,互相友善,互相和睦相处,这种解释就没有哲学意义了,变成一种人和人相处的原则。

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的底层基石性概念,它就有点薄弱了。实际上仁在含义的解读上它更深刻,因为论语中有一句话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仁就是说符合仁这种内在表现的人,他是安于仁,很显然仁是一种很深刻的状态,如果你能安于这种状态,那么你就是仁者。

这个话里仁其实是有哲学性的,这种仁的哲学性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可能实际上就是道,也就是老子说道的一种表现。

道在老子那里是一种宇宙产生的依据,以及宇宙产生之后变化的规则。这种依据和规则在现实的我们可感知到它有一些德性,道有一些德性,比如说它是利万物的,成就万物,但是成就了万物它也不争夺,也不主宰,也不居功。

所以道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它有一些特性: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这种特征,善利万物而不争,也不主宰,这些特征就是道的特征。这种道的特征,老子他还没有谈到人与人相处,老子不谈人际关系,或者较少谈人际关系。

在儒家孔子那里主要学说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就是仁,这个仁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道”的“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表现,就是道支配了万物,人类社会也是万物之一,人类社会里有一个人与别人,人与身边的人交往接触的问题,毕竟人是群体动物,是社会关系下的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么在社会性动物下,人和别人相处哪些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那种描述特征,就应该是仁,所以人是带有哲学性的,哲学性的具体含义就是道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仁者爱人相亲相爱,所以人他实际上是带有哲学性的。

在宋明理学这个儒家流派崛起之前的儒家,它的抽象性不如道家,或者更进一步说哲学性不如道家。儒家列举了很多现实的原则,而道家它是抽象到形而上,对现实的东西也是用高度抽象的短小语言描述的,而儒家就是大量的篇幅论证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统治者与老百姓的关系,像孟子更是大段的论述,所以孔子的这个仁作为他的学说乃至儒学的基础性概念,它实际是必定是有哲学性的,如果他连个哲学性没有,他怎么能配得上大学说的基础概念?

这个“仁”的哲学性就是“道”在人类社会彼此关系中的表现,用有道的方式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就叫仁。

所以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这个解释就比较浅漏了。因为潜落到这个水平,它就不可能配得上哲学概念,因为你看仁者安仁,这是论语中里仁篇的一句名言。安仁就是安于仁,仁就是特别抽象的一种状态。

仁者安仁就可以说仁者是用符合道德原则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就叫仁者安仁,所以仁在这里是道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表现,而这里就说儒家和道家也有关联,那么实际上到宋明理学之后,宋明理学这些所谓的“理”,跟“道”在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差别了,99%是一样的,理是道的细化,老子的道就是一个字,用几千个字描述的,但是到了“理”给它细化成各种理了。

所以儒道后来就合一了,其实这种合一早在孔子和老子那个时代,内在的有相贯通的方面,这个是我的第一个说法,我完全同意你儒家基础概念是仁,不是忠恕,忠恕是仁的表现。

关于我对某一基金经理自杀的评论不属于忠恕之道,是缺乏仁者爱人的仁心的,我对此明确的表示:这个评价,我是不同意的,为什么?

汪精卫要是死了,中国人民吃饺子庆贺,难道中国人民都是不忠恕的,没有同情心吗?基金经理为啥自杀?他做了有道的事情自杀了,还是怎么了?

那么根据有限的知识,这位基金经理自杀,他是因为自己的基金净值不及同行,也不如别人,遭到了出资人的指责、贬低、否定,他精神上有一些可能是抑郁,没有官方消息,可能是猜测的,在这种状况下自杀了,他的自杀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消失,当然他也有孩子,也有父母、年龄40岁,上有老,下有小,对于孩子和父母当然是个悲剧,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基金经理他掌控着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利益,他在掌控这些人的利益的过程中,他是如何掌控别人的利益呢?

根据事实看,他的重仓股都是高估值的,在高估值下重仓与高估值是无道的,他在无道的过程中就把委托给他的钱,以及那些钱背后的普通几十万上百万的大众的利益放在危险中,然后使大众的利益最终损失,这个是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正确吗?

如果我们不解决他行为正确不正确,就不能判断对这个人的去世的评价正确不准确。

如果他的行为是正确的,他因故去世了,他没有必要受到否定,如果他的行为本身不正确,这种不正确不是一般意义上不正确。是使几十万、上百万人的身家性命处于危险之中,而且他的行为制造了某些板块的高估值,导致金融市场处于泡沫之中,泡沫崩裂之后对金融市场也不安全,所以如果我的这个说法是正确,该人所作所为就导致对于很多大众的利益是有害的,对于社会的利益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儒家的观点,道家的观点,按照社会一般的公序良俗来讲,这个人的做法是正确的和善良的吗?是有害于社会的,有害于他人。

那么对这种人我们该持什么态度?我再退一步,该自杀的基金经理,他所作所为不是我说的这样,我们把它抽象,我们不谈基建金了,有这么一个人,如果他的所作所为对绝大部分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利益是有害的,对社会公共利益也是有害的。

他做了这个事情之后,社会对他有批评,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他死了,那么在这种高度抽象不涉及任何具体人的情况下,那么我站出来或者有人站出来批评他、指责他,他的死是一种天浅,是道浅,他违道了,顺道者必成,道者必亡。

亡的形式有的是财产损失,有的甚至就是生命的损失,这是自然的法则,违道者必亡,这是自然的选择,只有顺道才能成功,只有顺道才能够对自己也有好处,对别人有好处。对自己也有好处,对别人有好处,那不就是与人相处是亲善友爱的,就是仁的范畴,就是基金经理实际上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他处理的是大量的信托人把钱给他,这些人给他是信任他,他拿到信任就应该忠恕。

怎么个忠恕呢?就是要坚持规律,坚持价值规律,把钱放在有价值有前途的、有低估的,远离高估的泡沫的,更不能去抱团操纵,利用资金优势操纵股价,不能这样的。然后如果他这样做,他就是仁德的,顺道就是仁德。

在人际关系上跟他的出资人的关系上,就是以仁的态度、忠恕的态度对待他的出资人,并且又是守道的,最后就有好结果,但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他抱团利用机制操纵,由于他操纵抱团是违道的,道不可能最终不收拾这些违道的人,一段时间他们可能挣脱道的惩罚,但是最终主宰是道,于是他的最后的结果是天谴道谴。

这恐怕是要有一定抽象的人都理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我就应该批评他,如果我对于那些确实是我描述的情况,我不发表批评是助纣为虐,是麻木不仁的,是没有是非原则的,因为我是专业人士,我能看出来,大众看不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本质上发生了什么,我看出来我不表达,恐怕是有一点不顾公共责任。

我再回到孔子,孔子在他的论语里仁篇,他说过一句话,“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有仁德的人,能够对一个好人给予称赞,对恶人给予批评。

所以在孔子那儿是有一种君子的责任,你要对恶人进行批判,你看儒家都是入世的,入世的它就是包含着匡扶正义,行道就是匡扶正义,匡扶正义就是弘扬正确的批评不正确的,批评恶的。

所以在孔子那里是有一种责任的,就是你有一种责任就是批评不正确的,包括孔子还提出一个概念叫乡愿,乡愿是什么人,所有人都说他好,他在任何事物上都是最让别人说他好,他没有原则,儿子打老子他也不批评,做了坏事他也不说,连犯罪分子也说他好。

孔子说这个乡愿是最万恶的,他没有原则稀里糊涂的,所以我们说有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我们闭一只眼睁一只眼说给予同情,他已经死了,他死了是理所当然的,恶人的死是规律的惩罚是不能避免的,也只能以恶人被惩罚了,人们才知道敬畏大道理,才不做恶事。因为恶人死了,所以恶就消除了,就诋毁了,就不应该批评谁,要是批评就是不忠恕,我认为没有道理,对恶的批判是等效于对善的弘扬。

最后我在这里也要说一下,关于中国自杀的基金经理,它有一些信息不充分,根据它的持仓来说,以及根据他死亡的精神状态来说,应该是他精神系统出问题了,他精神系统为啥出问题了,这个就是需要追问的。结合现在中国资产管理业抱团利用资金优势操纵的现象的客观存在给予批评,恐怕是合理的。

孔子是非常厌恶这个乡愿的,君子都是观点鲜明,对恶都是要明确表态的,因为君子是行道,匡扶正义。儒家就是这个特点,铁肩担道义。

小偷偷上万块钱判几年,导致别人几千亿的资产处于高风险,并且最终损失掉,竟然没有人认为这是应该批评的,所以我作为一个懂行的,我看出来我不表态是不行的,这也是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