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的投资理念和行为特征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4-12-23
沪港通三个交易周结束后,通过公开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海外资金的投资理念和行为特征。
外资集中投资于有限行业
下表是通过对沪港通三个交易周,前10大成交股占当日使用额度的比例。
前十大成交股占当日额度稳定维持在50%以上,投资集中度非常高,下图是12月4日联交所公布的沪港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在稳定的正常交易日,金融(银行、保险、证券)消费(白酒、乳业)公用事业(铁路、机场)优势制造业(汽车、电器)的成交量,大约各自占到当日10大成交股总成交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金融、消费、公用事业、优势制造业行业成为外资稳定的投资行业,过去三周外资的投向稳定地集中于这三大行业。外资完全不搞撒胡椒面式的投资。
在公用事业中,大秦铁路最被外资青睐,持续长期高分红率的稳定经营的资产,周期性股票在周期高点时会出现高分红,但不能持续,大秦铁路这样的公用事业公司,经营是稳定的,在股价不变情况下高分红是有保障的。因为稳定高分红大秦铁路成为沪港通开通以来外资买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优势制造业中上汽集团同样被外资持续买入,中国股市大部分是制造企业,在众多的制造企业中只有极少数是有优势的,上汽集团成为外资的关注对象。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A股独有的特色消费品外资持续加仓,外资对反腐导致的白酒行业经营波动视而不见,大幅买入。对于A股独有的特色资产,此前普遍预期的中医药资产,始终没有外资买入的记录。中医药没有引起外资的特别关注,这反映外资即看资产质量,又看估值水平,中医药估值无优势。
外资集中投资于产业龙头
公用事业股中,外资集中买入大秦铁路,在白酒中沪市有六七家上市的白酒公司,只有贵州茅台出现了外资大规模买入,其他的沪市白酒公司外资没有买入的公开数据。制造业里外资集中买入上汽集团和宇通客车,对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没有关注。这里面令我特别想起了若干年前,当时拿着海外的投资教科书上面写着:“长期投资必须要买龙头,因为龙头的抗风险能力强,成长性强。”当时只是记住了这些原则,并不特别理解为什么龙头的成长性强,后来通过对产业经济学和行业公司研究,逐渐领会龙头有长期确定性的原因和道理。今天,外资进入中国之后,以实际行动体现了要投资就投龙头的理念。白酒那么多公司没有投,外资几乎全部集中在茅台身上。同样像公用事业大部分集中在大秦铁路,特色制造业也集中在一二个公司上,可以看得出,外资投资的集中度相当高,而且主要集中在龙头身上。
根据前三周的交易数据,可以看出在500多只沪港通A股公司中,最多有十分之一沪港通有外资参与,外资只对大约500多家公司中的几十家有兴趣,而且在这几十家中又特别集中于有限的几家。这揭示了中国股市对全球资本的意义主要集中在极少数的一些公司身上,并非普遍。我们讲A股低估也是个别低估,A股有投资价值,也是个别有投资价值。国际资本对A股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不超过沪港通目标股的十分之一的公司身上,这十分之一公司中又集中在更少的十几只公司上。
外资重点买入贵州茅台、大秦铁路、上汽集团
外资在金融股上下重手,可能与中国股市阶段性突然暴涨有关,券商、保险会因股市上涨买入价值提升,外资对金融股的交易到了12月后,开始出现买入减少卖出增加,整体上对金融股可能外资受到了短期市场变化影响。外资相对稳定地在大秦铁路、贵州茅台、上汽集团几家公司持续买入。
下表是到12月5日外资在贵州茅台、大秦铁路、上汽集团三大非金融公司上的净买入量(由于联交所只公布十大成交活跃股,下表只是统计了出现在十大成交活跃股时的成交额,未进入当日十大成交活跃股联交所不发布交易数据,因此实际的买入量要比下表略高)。
贵州茅台沪港通交易数据
大秦铁路沪港通交易数据
上汽集团沪港通交易数据
可以看到大秦铁路、贵州茅台、上汽集团三大公司稳定地成为外资买入对象。下图是大秦铁路、贵州茅台、上汽集团沪港通开通三周(截至到12月12日收市)以来的合计净买入量,达到140亿,占总流入资金的22%.贵州茅台随时间推移外资买入数量逐步增加,且占当日沪港通总成交量的比例上升。
以下三张图表分别是贵州茅台、大秦铁路、上汽集团的累计净买入量:
统计沪港通开通后的外资行为特点,意在了解外资的投资理念。沪港通这一新兴事物所带来的理念影响,将远远超过他的资金影响,他让人们看到运行了几百年的国际资本市场下,资金坚持的理论和行为原则,这种理念是在比A股历史长10多倍的无数次牛熊波动中沉淀下来的,某种程度上更理性。中国股市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任何市场的早期必然要经历追涨杀跌的非理性阶段,理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沪港通开通后外资的买大不买小,集中买龙头,优先考虑分红的理念会对A股形成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