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董宝珍:佛教禅宗与价值投资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0-02-23

正月初一我前往当地一家最大的寺院游玩,我所去的这家寺庙占地非常大,而且经过了重新修建。在游览过程中,我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佛教信众极为虔诚在诸佛像面前行跪拜大礼,而且不惜重金求购各种香火和还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隐约感觉到佛教信众的叩头祷告求神保佑的行为,以及寺庙只提供一些烧香还愿的服务似乎偏离了佛教的本意(当然我对佛教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我只是觉得佛教最伟大之处在于宣布肯定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心。而且佛教最著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观点对于万恶的人也是允许他“成佛”的,在佛教的眼里“成佛”是人固有的、潜在的本质,通过一定的方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成了佛就能够自主的找到快乐、幸福,从苦难和现实种种矛盾中挣脱出来,这就是佛教的核心教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佛性的人,在一定的思考、学习和体悟下都可以“成佛”,都可以“成佛”后获得乐趣。现在的佛教和寺院主要的活动是让信众叩头求告,让别人来保佑自己,不强调自我的觉悟、觉醒和自我修炼后的成佛,这与佛教本意好像并不协调。古语道:知佛者不拜佛,现在大量的人叩头、祷告、拜佛,恐怕应该也可以说他们并不知佛,并且他们这种信教的方法、思路也有问题,就是把佛当成一种外在的救世主,自己有苦、有难、有烦恼,临时抱佛脚,实用主义精神很普遍。
       佛教是一种信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名利、财富、人生的综合的、深远的看法和信念。佛教轻视名利、财产和世俗的所谓的成败,强调自己内心的警醒和宁静,这种基本教义普通人能够理解,自己就是佛,如果不掌握这个本质的精神,为了某个具体目的,有困难就叩头拜佛基本与佛教的本意完全偏离了。
       针对参观寺庙给我带来的感想,我也进一步的联想到了正在中国普遍流行的价值投资。中国的价值投资目前已经走上了形式化和公式化之路,一讲价值投资就是全面复制巴菲特,一讲价值投资就是成长股,一讲价值投资就是僵死地把一些杰出的海外投资人士的做法拿来生搬硬套。动不动宣布价值投资十年几十倍,五年十几倍的做法,这种做法在某种意义上讲跟叩头拜佛是一样的,这种对价值投资的追求,其实也是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暴富心理和发横财的反映,背离了价值投资的灵魂。价值投资与佛教一样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生观、成败观和利益观,是以一种平和的、理智的、自主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合理的应用自己的资金参与到外部的经济建设中和市场变化之中,从而获取合乎逻辑、正常的、持续的、稳定的回报。
       价值投资是理性地与周边市场和更广泛的基本面经济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行为。是在经济领域的世界观、行为准则和理念,这种行为准则和理念可以让人们在经济上实现自由,从而获得乐趣,价值投资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与佛教教义是一样的,是一种看待财富,看待利润、看待成败、看待人生价值,以及如何使用财富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可以给人们带来乐趣,带来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和人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投资其实是经济领域的一种类“宗教观念”。
       中国有一个佛教流派叫禅宗,该流派认识到死背教义的危害,不发布任何标准的教义,只要求信仰者自己领悟,自己参悟,自己心中所理解的佛教,这个教派没有标准教义,但是因为他强调了学习者的自我体会是关键,所以它的流传很广大。在思考、体悟、探索的过程中当然可以借鉴一些杰出人士的做法,也可以参考别人的经验,但是从来不可能通过每天就像佛教徒求神保佑一样的做法,把某些成功者当成神机械地模仿,机械地复制,那样做不可能真正地理解价值投资。我们中国价值投资的现状是不长期投资就是伪价值投资,不买成长股就是投机。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真理的唯一来源,而且价值投资的所有原理已经被长期持有成长股终结。任何一个投资人如果自我思考提出的想法都是哗众取宠。  
       学佛教,学价值投资都必须是一个独立思考者和勤奋的实践钻研者,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是他的正确的手法。现在,无论是学佛教,无论是学价值投资,就是模仿、背诵、叩头,就是拜倒在投资大师脚下,唯投资大师的言论为指南这种现状终究不会使投资人真正理解体会到什么是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