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宝珍:新股背后的短视和非理性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0-02-12
在历史上,每次新股破发或者新股发不出去的时候,总是意味着当时的估值水平已经达到了极低的程度,市场具有了充份的、普遍的投资价值,所以历史上用新股破发或新股停发这个具体的点,可以一叶知秋,可以知道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现在中国股市的新股又出现了破发,但是此时的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和价值度并没有像历史上新股破发所揭示的整体低估的情况出现,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打破了新股破发与市场估值偏低的对应关系。我也感觉很奇怪,就认真地看了下新股的发行情况,最终我发现现在的新股也的确不可能反应市场的估值水平。一方面市场并不低估,但另一方面新股却持续破发,这个情况的根源是新股的发行定价太高了。以中国一重来看,该股本质上是一个的机械制造企业,机械制造企业,哪怕它是行业龙头,全世界所有的机械制造企业龙头加在一起的平均市盈率也没有超过20倍。并且从理论上讲,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特征具有周期性,而且是一种受各方面因素频繁影响的,确定性并不明显的行业,因此理论上这个行业很难给予高市盈率,但是一重的发行市盈率经过多次下调,最终为41倍。这个41倍的市盈率既是新股破发的原因,更有很多问题被揭示出来,为什么在中国竟出现了明显不合理的高估值发新股的现象,我们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机制从形式和、流程上基本上与美国、香港是一样的,都是市场化发行,有保荐机构,推荐路演,然后由认购方询价,双方通过讨价还价形成发行价。但我们最终形成的发行价格是萝卜以猪肉的价格在销售,这背后一定有不正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