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贾晓波:全流通对市场估值的影响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0-02-09

中国股市由于历史原因,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两大类。一类可以上市交易,在二级市场流通;另一类不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这样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大股东的股份由于不能流通,它对公司股价就不会关心,它只要能在二级市场上圈钱就可行,至于公司的业绩和它关系不大。2007年,证监会发起了股权分置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截至到2009年度,有60%的公司已经实现了股份全流通,2010年,将实现90%的公司全流通。
       我们知道,对股票的估值方法最常用的是用市盈率、市净率等方法估值。我在《利用泡沫赚钱的实战测算》一文中谈到过用市盈率来分析大盘高低,从而决定买卖时机。
       从历史上看,上证指数市盈率最低是在14倍左右,最高是在60-70倍左右。20倍以下考虑买入,40倍以上考虑卖出。那么,随着全流通市场的到来,会不会影响现有的估值方法呢?
       第一、市盈率估值标准会随着全流通而下移。
       全流通以前,市场的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很小,不到三分之一,而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投资人手中有大量的现金寻找投资渠道,而国外更有资金大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目前中国除了股市、楼市,没有好的投资品种,股市里也是主要以A股为主,衍生品几乎没有,这就造成一个钱多股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一直就偏高,同样的上市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市盈率就比在A股的市盈率低。这是由于供求关系造成,尤其在2005年以前,A股最低市盈率也在20倍左右,最高能达到70倍,而港股的市盈率最低可以在个位数,最高也就是30倍左右。
    2009年,全流通股份占总股本六成以上后,在二级市场涌现出来超过以前三到四倍的流通股数,这就使得股票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市盈率的估值中心发生了下移,原来30倍合理,现在30倍就可能高估,以前最低15倍,现在可能会跌到10倍以下。这些变化都会随着全流通全面到来而越来越显著。2009年中国平安,中兴通讯等A股股价和H股股价靠近、甚至低于H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二、市值估值法或许被大众接受。
       非流通股份大部分在产业资本手中,产业资本并购企业时往往是按出资多少,也就是以市值多少作为估值方法的。中国有大量的民族品牌上市公司,比如在白酒、中药等领域,它们的发展前景相当大,但目前它们的总市值只在100亿左右,相当便宜,我们经常会看到海外产业资本以很高的溢价购买这些公司的股份,比如青岛啤酒、双汇股份等。如果拿市盈率来看,50、60倍高估的厉害,但从市值的角度看很有发展空间。随着股市全流通的到来,企业间并购会经常发生,产业资本收购上市公司股份成为可能,并一定会发生。因此,市值估值法有可能会随着产业资本的进入而成为估值方法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