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宝珍:价值投资的变与不变(二)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0-01-16
巴菲特确实说过一些话。比如他说:“我只跨越一尺的栏杆,而不寻求跨越更高的栏杆,因为低的栏杆更容易成功”。他还说:“我更愿意去与普通的龙搏斗,而不愿意与妖龙、恐龙这些威猛的龙搏斗,那样胜算会低” 。所以固守在一个简单地,有能力可把握的模式和体系中是有利于成功的。这一点,包括巴菲特都是非常强调的,不要去和妖龙、恐龙搏斗,不要去跨越五米的栏杆。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巴菲特一生的投资经历是一个标准的不断变化,不断探索,不断否定和超越自己的过程。年轻的时候,巴菲特追随格雷厄姆,按照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的逻辑指导投资。但是后来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有一点不太适用了。因为,在格雷厄姆的理论中七八倍的市盈率才是合理估值,而安全边际要求的市盈率往往会五六倍才能算上有安全边际,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大量科技股的上市使得美国股市的整体市盈率水平大幅提升了,从而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无法找到足够多的符合投资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与时俱进引进了费雪的投资理念,把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成长股也做为一种投资模式,不在只强调低估时买入,可以在合理估值时买入,只要对方是成长型企业就可以。这个跨越是一种质的飞跃,是对格雷厄姆原有理论的挣脱和超越。如果不是巴菲特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求变和活跃的思考,冷静的分析,对社会环境的敏锐感悟,那么巴菲特就不会从他的恩师的思想体系中走出来。后来巴菲特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这最后的15%的费雪是因为社会条件的变革,资本市场的情况发生变化后巴菲特相应的变化。在这里我特别要指出的是,社会经济条件,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基础要素也不是永不变化的,而且它们是必然的变化。一旦社会经济特征,社会基础条件,股市基础制度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不进行调整和适应变化只有被淘汰。巴菲特的一生是不太买制造性的企业的,你可以打开巴菲特所投的股票,大部分是服务业、媒体业、金融业,很少投资尤其不重仓投资制造业企业。但是,在巴菲特80岁的这个时间窗,巴菲特又一次变了,他买了中国的比亚迪汽车这个标准的制造业。坦率的讲,巴菲特买制造业企业的时候我都有点觉得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制造业从规律上讲很难产生出持续的成长股。但事实证明巴菲特的调整是正确的,没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