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病了,医生诊断为由焦虑与紧张造成的。他也认为自己在 投资过程中处于过度紧张与焦虑的状态,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投资?焦虑与紧张,是投资者普遍的问题。尤其对新投资者,涨了着急,跌了更着急,不涨不跌还焦急,而且老投资人的焦虑也很普遍,焦虑是投资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比估值还重要,因为不能平和心态,就无法做理性的决策,没有平和的心态就往往会惊慌失措,会产生一些明显不理智的行为。焦虑与紧张还会引起很多疾病,克服紧张与焦虑是投资人重大的基础问题。以下是结合我自己的投资实践,就如何克服焦虑与紧张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不入险地
要在有把握的领域和情况下做事情,你为什么焦虑?因为你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发生了一种预期之外的局面。人往往会在不熟悉不了解,没把握的局面时产生焦虑与紧张。因此,首先应该投资自己了解的公司,用自己多次反复证明正确的模式做投资,不要在不熟悉不了解的环境中碰运气,要在有把握,或者说把握性比较大的情况下投资。不要进入一种险地,比如在市场整体估值超过三十倍了,这就是一个险地。这个时候的市场,对投资者而言如履薄冰,在薄冰面前必然紧张和焦虑,紧张和焦虑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情绪,提醒人离开这个环境。如果环境本身是危险的,高估值的状态,不可能不焦虑,焦虑是为了催促你离开这个状态。如果处在一个整体低估值和合理估值的环境中,自然不容易促发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在整体低估值合理估值,且你的投资对象是你深入了解的,你采取的投资模式是你多次尝试,被证明是成功的投资模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始终处于自己所熟悉了解的环境中做投资,不太容易陷入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中。
留有余地,避免极端
一件事情,一个投资对象,是你有把握的,曾经做过的,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要留有余地,回避极端,不要把事情做得太满,不要寻求一次成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哪怕这个公司再有投资价值。留有余地,做不极端的事情,尽量给自己安排出退路,尽量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避免万一看错,万一做错而使自己处于极端困难境地,不要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不要做那些不成功便成仁的事情,这样心态就能平和。你做的某个事情能够赔得起输得起,即便失败也不会给你带来绝杀效果,这样就不会过于紧张。想象一下,做成了你会成为一个大富翁,做不成你会流落街头,成为一个穷光蛋,这种事情做起来,一路上绝对会提心吊胆,心态不会很平和,因为这事情太极端,没有余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目标尽量保守
目标太高也是投资人焦虑与紧张的原因。投资人不要为难自己,不要把投资收益率定得过高,那样会必然地把投资过程变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就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2009年就要逝去了。中国的公募基金正在上演争夺谁的收益率最高的一出戏。据说几个有能力问鼎冠军的基金经理投资收益率都超过100%,甚至逼近150%。这么高的投资收益率,首先证明这些基金经理人“有非凡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这么高的收益率也不是正常收益率,一个投资人照着这个标准作为自己的目标,他自己做起事情来肯定是急于求成,不能做到温和平静,也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容易触发紧张和焦虑。所以制定投资目标尽量保守,其实巴菲特最高一年的投资收益也没超过50%,其长期复合投资收益率也就20%。如果一个投资人能够把20%作为自己投资目标,如果能够持续实现,那么就接近巴菲特说明了,其实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反之,如果连基金经理人150%的收益率都要去超越,那么为追求这种目标,投资人基本就没法做到心态平和。
不强迫自己硬要坚持
如果在投资实践中,投资人基本上做熟悉的事情,也留有余地,也把目标定得比较保守,在这种情况仍旧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我的做法是:养心为主,不为难自己,不强迫自己硬要坚持,只要心本身已经不平和了,已经出现了紧张与焦虑,那么这个时候,让心情平静下来是首要问题,如果持股过程中心理烦乱,那么就卖出。如果在持有现金的过程中,心理不安,就买入,总而,要顺着心理来做,不强逼自己,不坚持机械的原则。毕竟自己是投资过程中的体验承担者,如果自己的体验是非常不舒服,不顺畅的,就要放弃这种体验,要把导致自己心理不正常,不平和,导致紧张焦虑的外部诱发因素给它卸掉,不逼迫自己强行坚持某个做法。在中国过去几年搞价值投资,特别流行长期持股,最后演化为,理解了持有,不理解也要持有,一味强调长期持股,无条件持有,任何时间都持有,并且还演化出著名的口号:“持股比守寡还难。”这是一种不顾现实投资人的情绪,一种极端教条化地胡扯,理解不了,心理烦乱在这种状态还要坚持持股,这样焦虑状态下,人已经没法做到理性了,在没有理性状态下还要坚持,这不是典型的非理性嘛!最实事求是的做法是,我的心理承受不了了,有紧张情绪了,说明我的能力,水平和对公司的了解只能挣这点钱,那么我就挣我能挣的钱,哪怕后面还有很大一块利润,实事求是的接受我不能再参加投资比赛的现状,我就推出比赛,这很正常的,一点也不丢人。就像马拉松比赛,有些运动员一口气跑完42公里一点也不累,有些运动员跑到中程身体就不适,最理性的做法就下来,硬着头皮坚持最后会危及生命。这在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在投资过程中就是量力而行。
慢慢磨练
就克服焦虑与紧张这个话题,实际上是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之一,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排在首位,所以这个问题也不可能一次性就解决,是个慢慢磨练的过程,需要靠深入了解投资对象,深入知晓心理特征,然后在各个方面有意识的磨练培养,提升自己抗紧张和焦虑的能力,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根本出路是提高人生境界
投资过程中的焦虑,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具体、单独的问题,实际上归根结底焦虑问题是一个修养问题,是一个心态问题。修养问题和心态问题更进一步讲是人生态度问题和做人问题,因此,从克服焦虑这个话题就又促及到了投资的成败和投资的实质其实是做人的问题。我一直业余学习中医,学习过程中我特别惊讶的发现,一些杰出的中医在论述为什么会生病,人怎样能长寿的问题时候,他把超过一半的原因归结为不得病能长寿实际是一个人品问题,是一个修心养德的问题。根据一些中医学者的统计,从古到今高寿的人大部分具有少欲望,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心胸霍达,为人厚道,不与人争执、知足常乐,更不计较名利荣辱,这此长寿的人大部分具有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特别强,对国家的义务特别强,都能够不计个人,心怀别人,心怀天下,但又甘于淡薄,中医这个对长寿的健康的原因分析使我大大的震撼。表面上看健康长寿是个生理问题,实际上中医却认为在相当多的程度上是一个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问题。同样,在投资过程中克服焦虑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投资技巧和技能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和做人的问题。干什么都是做人,连防病,求长寿都是由做人水平决定,而投资更加是。因为在投资过程中总是要面对的利益和欲望,成败与得失,在这个过程中,干扰心理受的因素特别多,而能不能维持心理平和,能不能排除这些受干扰因素始终做到淡薄从容,知足常乐,这就是一个人生修养问题,所以在如何管理心理的过程其实又促及到投资是人品比赛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在投资过程中焦虑与紧张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