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传统文化变迁与现代保险业的兴起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8-10-05

11月2日舅父去世了,带着母亲的重托和对舅父的怀念,我赶往乡下送舅父最后一程,舅父的葬礼是中国最传统的葬礼,期间我几次落泪。在舅父的葬礼结束后,我对传统文化的经济学基础产生了思考,刺激我思考的原因是,我做为舅父的直系亲属之一,在整个葬礼上,实际是被做为客人来接待的,因为我和舅父并不是一个姓,虽然我与舅父的血缘和感情关系是最亲密的,但是,我只是舅父葬礼上的客人,一些舅父的同姓本家,虽然血源关系已经很远了,但他们反而是主人。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会形成这样一种,看起来不正常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保险公司,也从来没有政府救助之说,人们的生存难度又非常大,遭受各种天灾人祸的概率也非常大,中国人是怎么样应对危机的,或者说客观地生存危机这个难题是怎么被中国古人解决的,答案是家族制度,是靠家族的力量抗拒生存危机和天灾人祸的。每一个家族实际就是一个生命和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家族里所有成员享有在遇到困难和危机获得别人帮助的权力,也同时有在别的成员遇到困难时,必须帮助的绝对义务,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共度难关。
        家族做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组织体系,并不是孔子不断地宣扬儒家学说,大家被说服,然后以家族的形成组织社会关系,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人们需要克服各自解决不了的天灾人祸,需要形成一个团体,是生存保障的需要,在生存需要这一客观基础之上,儒家学说出现了,并快速地和这种客观生存需要结合,形成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人们总是认为家族是罪恶的,他们反对自由恋爱,并包办婚姻,而且可以设立私刑,可以杀死家族成员,这种情况确实是不好的,但是必须要指出,家族的生存方式让这个民族可以发展繁衍,家族让成员可以受到危害时,能受到经济和感情上的保护。
       在以家族为单位的生存模式下,外甥、女儿为什么不被做为家族的成员,而被视为外人呢?难道家族的领导人和孔子不知道女儿是他们的孩子?家族的领导人和孔子当然是知道的,而且从天性上讲,女儿和父母更亲近。但是家族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必须把女儿视为外人,否则这个家族制度就存在不了。家族所以存在,就是为了给所有成员提供经济和安全保障,这就必须要给这个家族一个边界,不然这个家族承担的义务太大,会被拖垮,想象一下,儿子和女儿都做为家族成员,都享受保障,那么这个家族就无边界了,正是这种家族的经济能力不足以保障所有的子女,所以必须给这个家族一个界线,自然这个家族的边界就是儿子,女儿出嫁后属于另一个家族的成员,女儿的生存和困难也属于另一个家族的责任。这种现在常人理解不了的作法,并不是家族制度的设计者们丧失了人性,恰恰相反,家族制度者的设计者们非常有理性,他们认识到家族经济保障不能照顾到所有的人,家族的经济能力只能照顾到有限的人员,因此女儿被当成了外人。    
       当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存方式,已经脱离了家族,人们到很远的地方谋生创业,这个时候生存困难显然不可能再依赖家族保障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人员流动的普遍出现,家族这个背着骂名,但在几千年来给中国人安全保障的形式,再不可能维持下去了,尤其是计划生育使得家族的人员基础都丧失掉了。在家族制度破灭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其兴起和发展,带有某种必然性。古时候是没有保险公司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承担保险机构的责任和主体,古代的保险公司就是家族,安全保障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仅次于吃、穿需要,是自古就有的。这就是中国的保险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必然会大力发展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

 每一种文化、制度、经济现象,它们所以产生、出现、发展,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决定的。文化、制度、经济发生了变化,总是因为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
        一切政治,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一切政治现象,一切文化现象的变化都是由于的经济方式的变化,而经济方式的变化总是因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变化所引发的。对人类未来经济方式的研究,可以透过人类生存方式变化这个根本的基础来判断。


谨以此文献给我善良无私的舅父,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