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要从战略高度经营股东关系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8-05-23
让我们来看一下市场上发生过的几个事例:
首先,伊利股份因为股权激励,两度导致股价跌停,更要命的是在这件事上,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口诛笔伐。很多投资者纷纷发出无可奈何的怨言,宣布以后不再喝伊利牛奶了。接着,中国平安的增发引发更大的误解、对立和怨言,也有人发出不买平安保险的威胁。最后,512大地震后,万科因为一个捐款数额问题受到埋怨,也遭到了社会大众不再支持万科的威胁。不喝牛奶、不买保险、不买房子,这些都不是因为企业经营有问题所导致的,都是因为企业没有重视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所必须面对的广泛的社会公共关系。这些企业不知道由于他们上市了,所以几亿双眼睛在看着他们。几亿双眼睛在看着,这绝对是一个有利的情况,这让企业不用花钱就提高知名度和关注度,对企业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企业在广泛的关注下不能把自己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充分及时的向市场展示、表达和沟通,那么,这种优势将必然转化为劣势,以上几家上市公司的情况就是这样。
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从长期讲是有利于企业的,然后在推进过程中,伊利没有同市场做过沟通和交流,管理层总是认为我又没有违法、又没有贪占,整个过程都是按股东大会的决议进行的。所以没有必要向市场表达什么,公布什么。但是企业忘记了他是公众公司,与企业的利益相关的有几十万、上百万人,股权激励客观的与这些股东有关系,因此,他们必然会关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地发布信息,让股东了解进程消除疑惑。然而情况不是这样,于是投资人自然产生怨言,这个怨言就自然转化成,人们发出了不买伊利牛奶的报怨。
其实这一块的相关工作,本身就是企业经营的一部分。作为上市公司经营好股东关系和媒体关系与抓生产一样重要,经营好股东关系和媒体关系应该是公司的最常规经营内容。在伊利股东大会上,公司管理层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可怜巴巴的说道:“一浪又一浪的针对伊利负面报导背后,总能看到竞争对手的影子。”并认为在这方面竞争对手失德。然而,这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吗?这种情况是现代商战的必然,既然你伊利没有主动的表达自己,搞好你的股东关系,那么,做为竞争对手怎能放弃这良机呢?这里从来就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是一个最正常的商业竞争手段。当你不主动表达自己,不主动引导社会舆论,不主动经营自己的社会评价,认为我没有做错事别人不会误解我。(这种想法可能是大多数诚实人的共同想法)但是,经营企业不完全是做人,经营企业有时是非常凶险的,所以不能用道德原则解决商业竞争的问题,伊利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
要主动表达自己,要主动展示自己,当然,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客观真实,如果企业做不到这一点,竞争对手就会给你添麻烦。
中国平安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没有把自己的急于促进企业发展的愿望有效地告诉市场和投资人,另一方面,他没有对时机进行必要的思考,只从企业自身发展进行思考,企业忘记了在几百万投资者中,既有那些准备持有十年的战略投资者,也有那些准备次日就卖出的投资人,大众是极其复杂的,大众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想法虽然不正确,但其客观存在,不对投资大众进行具体引导宣传,单一方式处理也是不恰当的。在平安增发遇到反对之后,企业马不停蹄走访了大的投资机构,但没有和中小投资者交流,这几百万被忽略的中小投资者以巨大的人力优势,强有力的通过舆论影响了平安的增发,而且影响了平安经营和品牌价值。平安的案例表明企业在与投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要面面俱到,要平等相待。显然在这方面平安还需要努力,因此,平安在增发问题上遇到的挫折,这恰恰反映了企业在股东关系处理上所存在的不足。
我们再看万科,本来一场突然的灾难,与万科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万科却成了众矢之的,这种情况真是奇妙。这表明对于上市企业以及领导人,其一言一行始终是在几亿人的关注之下,企业不能不考虑市场和投资人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已经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公众公司已经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企业的很多自由被限定了。
股东关系是企业的战略关系,企业一定要经营好股东关系,方法是公开、透明,如果企业经营不好股东关系,遇到麻烦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