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国有企业的价值之思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9-06-15
在09年5月25日,凌通参加中国人寿股东大会的时候,投资人问答这个环节,中国人寿的某一个投资人问道:“在几个月前中国人寿在H股上买入建设银行的收益情况和决策过程是怎么样的?”中国人寿核心负责人答到:“当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激烈,很多海外财团资金极为紧张,为了避免现金危机,这些佣有建设银行原始股份的海外金融机构纷纷弃车保帅,通过抛售建设银行股份获取现金,确保总部不被巨浪吞末,于是他们在H股市场上抛售中资金融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相应的接盘来平衡外资抛售,否则中资大型银行股的股价将会必然的下跌,而中资大型银行股是香港股市的定盘心,同时也是A股的定盘心,如果因为海外股东现金流出了问题被迫套现中资银行股,造成中资银行股股价大幅下跌,这样的结果将是让金融危机的恐惶,直接通过金融股全面蔓延到中国大陆,甚至整个东亚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中资金融机构果断下场,大手承接海外银行的抛单,到几个月的今天这些接盘应该都有百分之几十的获利。”“当时中资银行股估值也不是很高,中国人寿首先是要考虑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这是绝对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国人寿也是一个大型中资金融集团,在可能由于恐惶性抛售蔓延影响到中国整个金融市场稳定的时候,中国相关管理层要通过像中国人寿这样的大型金融集团稳定市场。稳定中国大型金融集团的价值中枢,以避免非理性的全面爆发,这就是当时吸纳中国建行的基本决策过程。这个决策首先是为股东利益,同时也兼顾了社会利益,防止金融危机蔓延也是一种考虑。”
凌通在开完中国人寿股东大会,在写研究报告的时候,意识到一个问题:实际上像中国人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包括很多中资大型金融机构集团,其实大家相当于是同一个集团公司的兄弟公司,因为从股权结构关系上面,他背后都是财政部、中投公司,根本的控制方是中国政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就相当一个集团下面的关联公司,他们又共同的股东和最后控制人,他们的规模又特别特别大,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情况,在H股和A股上面的核心、大的指标股、实际是一个集团公司下的普遍关联公司。以中国人寿吸纳建设银行的股份来讲,实际是吸纳一个兄弟公司,因为建设银行的大股东和中国人寿的大股东本质是一家,中国人寿在了解建设银行的基本面上比任何一个投资人都有优势,因为他们本省就是统一体系下的兄弟公司。
这些大型的银行,大型的保险公司大型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包括中国石油这样的大型集团,这些公司股东就是中央政府,天生就拥有政府资源的,中国的大型中资银行,大型保险公司,大型是石油公司,它们的行业很多竞争者无法进入,同时它还占据着政府行政资源优势,又加上他们又是关联公司,像建设银行和中国人寿的关联,中国人寿和中国石油的关联,中国石油有和中国石化的关联,他们是同一个体系下的不同的兄弟公司。
凌通早年很少投国有股,喜欢混血儿,尤其是于民营资本为主的混血儿,但是随着社会几十年的变革,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在基础战略产业通过行政壁垒限制进入者和竞争者,与此同时,国家有对企业给于扶持,国有企业最后形成了集了社会资源优势,像保险业,保险需求本身就是资源,这个资源通过行政壁垒把许多想进入的人挡在外面,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包括其他保险公司来享受,同时政策进一步保护这些大型国企,尤其是金融,石油,这些行业本身就和政策紧密相连的,政策是它经营结果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中国大型的金融集团基本上都有国有股份制做主导的,从而他自然的获得了行政资源,这种行政资源是非常关键的,石油和金融,最后进行的较量是政治和政策。因为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就是政府的,所以大型下,中国国有企业先天有政策资源。
客观上中国现实的经济情况下所形成的,一些战略,有前景的行道和领域,大型国有公司实际上占有最好的资源,又有背后的政策资源,以及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大型国有公司虽然在市场运作能力上,虽然在市场化的经验上,他不可能比很多小的从市场上血拼出来的公司更强,但他们掌控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大型国有公司本质上不很需要好的管理层,他们所在行业基本没有竞争,好的管理层并不重要。从而我们不由得就觉得,应该修正对国有企业的看法,因为他毕竟是天时,地利,资源都占了,他仅仅是管理机制和市场运作水平不高的这样一些缺点,事实上在某些行业他也不是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像中国石油那个领域他也没有竞争者,想中国电信领域,也谈不上竞争,几家公司在那商量着办,他们像卖早点,服装,鞋帽了,没有能力就活不下去,大型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不是属于竞争行业,有的基本没有竞争。
有必要对现实社会经济现实结构下的这种国有大型企业给于一个重新的认识,这些大型企业不能成长的主要惟一可能就是中国社会整体不进步,这些大型的中资金融集团和产业集团都是占据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岗位,只要中国发展,他就是不能不发展,他不发展只有中国整体不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出现,所以凌通觉得应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中国很多大型国有集团的价值重新思考,尤其是对与人民消费水平和社会进步有紧密关联的保险、电信、银行重新给于思考。事实上通过三十年的改革,某些国有企业的弊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压缩。像中国人寿、中国石油的股东大会上,对股东关系的认识以及高管与投资人的互动做的还是非常好,因为中国人寿、中国石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已经洗礼了很久了,他们很早在海外和香港上市,应该是最早接受国际化的理念的。当然大型国有集团也有一些市场化不足的问题,但是他的优势资源是别人没法获取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大型企业的价值恐怕需要从新思考,以上就是凌通在参加几个国有大型企业股东大会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