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投资最重要的是选择顺风产业而非逆风产业(上)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9-02-27

巴菲特在 1977 年致股东的信中首次表现出对他所钟爱的纺织行业的鸡肋情感。那一年巴菲特所投资的纺织业,用巴菲特的原话,就是“纺织业的表现远低于预期”。这是一个巴菲特完全没有想到的局面,正是因为看好纺织业的前景,巴菲特才收购这家纺织公司。实际上, Berkshire 纺纱与 Hathaway 工业是在 1955 年合并成为 Berkshire Hathaway 公司的。当年他们合计税前盈余达到 1800 万美元,旗下拥有十个遍布新英格兰地区的工厂,员工人数一万人。在当时的环境,他们算是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因为 IBM 在同一年度的盈余也不过 2800 万美元 ( 现在的年获利达到 27 亿美元 ) ,然而在双方合并后的十年内,累计营收虽然有 5.95 亿,但结算亏损却达到 1000 万美元。时至 1964 年,公司的营运仅剩两家工厂,净值更从合并时的 5300 万美元大幅缩减至 2200 万美元。在巴菲特介入这家纺织公司之后,这家公司从来没有给巴菲特带来欢乐,始终令巴菲特困惑。巴菲特深受其苦,无奈地说“ 1977 年纺织事业的表现依旧低迷不振,过去两年我们乐观的预期纷纷落空,这或许也说明了我们预测能力的薄弱,或是纺织产业的本质。尽管一再地努力与挣扎,行销与制造的问题依旧存在。虽然市场上面临的困境与产业情势相关,但也有不少问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摘自 1977 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


但在 1977 年,巴菲特仍就认为,这家公司虽然给他带来苦恼,但是基于如下理由,巴菲特仍然认为纺织业还会有转机。他说:“ (1) 我们在纽贝福及 Manchester 的工厂都是当地最大的雇主,员工的年龄偏高,缺乏转换工作的能力,同时我们的员工及其工会也已经尽其所能地与经营阶层配合努力改善成本结构及产品组合,以使我们的经营得以维持下去; (2) 管理阶层也相当努力同时坦承面对产业的问题,尤其是在 1965 年经营权易主后, Ken Chace 依然尽心尽力地协助我们把纺织部门产生稳定的资金流转到获利更多的保险事业投资与购并之上; (3) 努力工作加上对制造与行销组合的乐观预期,我们的纺织事业在未来看起来应该可以维持一个起码的利润空间。”(摘自 1977 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


毫无疑问, 1977 年巴菲特仍就对美国纺织业抱有希望,仍就对给他带来的麻烦纺织公司投入资源,是一个完全的大错。当时真正应该做的是坚决地以任意价格卖掉这家公司,当然更正确的做法是不应该买这家公司,虽然这家公司有良好的管理层,工人也非常配合,但在当时的美国投资纺织业是绝对的错误。这并不是凌通放马后炮,因为巴菲特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潮流和趋势 ---- 纺织业在美国已经大势已去!


实际上,在 1977 年的年报中,巴菲特自己已经在字里行间预感到了自己在纺织业上的投资可能失败。他说:“ 1977 年纺织事业的表现依旧低迷不振,过去两年我们乐观的预期纷纷落空,这或许也说明了我们预测能力的薄弱,或是纺织产业的本质。保险事业的表现还算不错,过去十年来,我们在保险业也犯过一些大错,不论是在产品或是人员方面。保险这行业虽然小错不断,但大致上还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果,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情况与纺织业刚好完全相反。纺织业管理阶层相当优秀,但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这使我认识到,选择顺风而非逆风产业环境的重要性。”(摘自 1977 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


巴菲特说投资纺织业可能是一个本质性的错误。本质性错误简单的说就是投资不可能赚钱的项目,比如,你不可能在南极和北极卖裙子。如果你在南北级卖裙子就是本质性的错误,从道理上讲它就不可能成功。为什么纺织业在当时的美国就不可能赚钱成为本质性的不赚钱呢?道理很简单,纺织业这种产业的主要成本是人员、劳务和土地。土地和人员的工资随着美国社会的进步,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没有优势了,所以低端制造业在美国完全没有出路。在那个时候,谁不认识到这一点,谁赔钱。我们说巴老是股神,事实的真相是巴老也是人。在1977 年很显然巴老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相对来说并不难发现的根本趋势。当然巴老始终是巴老,在 1977 年他隐约感到纺织业在美国必然没有前途,最后说了一个极精典,可以放之四海皆准,可以作为全球价值投资普世原则的话,“投资要选择顺风而非逆风产业环境。”


所有的价值投资人都应该记住这句话,理解这句话,深刻地理解这句话。为了深刻地理解这句话,阅读 1977 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三遍是必要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


在这里,巴菲特透过自己不成功的投资实践,用最通俗的语言提炼出一个观点:对于投资最重要的是选择顺风的产业,而不是逆风的产业。顺风与逆风这两个词的含义,任何人都能够理解。由于巴菲特这一观点太过重要,所以凌通在这里做一个引深。


想一想两百年前纺织业是一个什么状态,大英帝国通过机器化工业纺织,从而大量兼价地生产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一举成为全球性帝国。英国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是依赖于工业化的纺织业,所以在两百年前纺织业是顺风的产业,当时兴办纺织厂,投资纺织厂不赚钱反而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两百年后的美国再次巨资投资纺织业,这个时候的纺织业完全是逆风的产业,因为它的市场趋于饱合,他的竞争对象遍布全球,更要命的是纺织业的技术跟两百年前差不多。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纺织技术上没有差异,而作为纺织业最成本的工资,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相差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纺织业不可避免而且是必然地走向无竞争力和衰退。这是一种不能改变的宿命,人力无法回天。这时在美国纺织业就是典型的逆风产业。


任何一个产业不是绝对地永远顺风,也不是从来就是逆风。在它的兴起阶段,在它的成长阶段,它必然是一种顺风的状态。当它达到兴盛的顶点,当它不再是社会发展的领头业和主导产业,它必然会走向衰落,这时它就是一个逆风产业。在逆风产业中不可能有好的投资回报,就连股神巴菲特都没有在逆风产业中成功,我们普通投资者就更不要尝试在逆风产业中投资。我们应该尽量把自己的资金配置到那些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新型的行业中去。也许这就是巴菲特 1977 年年报给我们提供的最大的启示。


资本密集但产品无重大差异化的生产者注定将只能赚取微薄的报酬


在 1977 年由于巴菲特没有深刻认识到美国纺织业大势已去,因此进入 1978 年,纺织业仍然令巴菲特头疼。这一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中对纺织业发表如下看法:“纺织业的现况正如教科书所述那样充分地说明了,资本密集但产品无重大差异化的生产者注定将只能赚取微薄的报酬,除非提供供给吃紧或真正短缺的产品。只要市场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就会随直接营运成本而非投入资金作变动。不幸的是这样的情况正是目前纺织业的常态,所以我们只能期望获取稍微合理的投资报酬。我们希望以后不要再介入这类产业面临困境的企业”(摘自 1978 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


在这一段无可奈何的言语中,巴菲特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在纺织业上所遇到困难的严重程度的深刻看法。由于加深了对纺织业的了解,巴菲特 1978 年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除非供给吃紧造成供不应求,否则资本密集但产品无重大差异化的生产者注定将只能赚取微薄的报酬”。


这是一个极含价值的观点,资金密集型产业没有长期投资价值,而资金和劳务双密集型产业更没有投资价值。纺织业不仅仅是资金密集型,而且还是劳务密集型产业。对于产品没有办法产生重大差异的资金密集型和劳务密集型产业,它们的前途更加悲观,这样的产业包括家电制造业,甚至还包括汽车制造业。在日本,某一个索尼公司的随身听所带来的利润,不如一家快餐店中的一盘生鱼片的利润,而这种现象其实是产业界的普遍现象。全球产业界已经达成共识,无差异的大规模同质化生产将是一个无利可图的行业,虽然这种无差异的大规模生产是社会所需要的,比如家电总是社会所需要的,但的确全球家电制造企业,包括龙头制造企业的日子都不特别幸福美满。


巴菲特提出:“除非供给吃紧造成供不应求,资本密集型产业必定没有好的利润”。说到资金密集且没有办法进行差异化的产业,必定无利可图,却有一个行业是个特例,高速公路就资金密集,也没有办法差异化,不过高速公路至少在中国是有利可图的,是能够挣钱的好行当,难道巴菲特说错了吗?没有,高速公路正是一个供给吃紧造成供不应求的资本密集但产品无重大差异化的产业。高速公路行业虽然是资金密集型且产品无重大差异,但是高速公路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是一个供给吃紧的行业,任何一个高速公路都建在咽喉要道,由于国家整体规划的原因,由于资金投资巨大的原因,任何一个高速公路的旁边都不会频繁出现新的高速公路,所以高速公路始终处于长期吃紧的状态,因此,高速公路虽然资金密集且产品无差异化,但因为它长期供给吃紧,所以它是有利可图的。巴菲特提出的“除非供给吃紧造成供不应求,资本密集型产业必定没有好的利润”可以推而广之:从一般意义上讲长期投资制造业不会有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