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投资最重要的是选择顺风产业而非逆风产业(下)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9-03-02

承接上文:


制造业的杰出代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奋斗一百年后的今天走到破产的边缘。过去的一百年,三大汽车公司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代名词。它们发明几万个专利,创造了现代化的流水线工业,然而这些企业最终的归宿是趋于破产,为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制造业从根本上,从基因上不会有永续的发展和成长,凌通感觉似乎是这样。


制造业的主要成本是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是必然地随社会经济进步而提高,这也就等于说制造业的成本必然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会使制造业必然失去竞争力。要想维持人工和土地成本不变,只能是社会经济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进步是制造业的天敌,制造业的这一基础特征决定了制造业必然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大转移。如果一个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后,不转移到相对落后地区,其结果只有关门大吉。美国的汽车工业败给了日本,日本汽车工业败给韩国,韩国汽车工业被中国取代是必然,而中国汽车工业也必然会被另一个相对落后国家取代。


制造业的这一特征是其基本产业经济特征所内在决定的,因此,从产业经济特征角度讲,制造业整体没有投资价值。若干年前,深中集的掌门人飞往韩国,与韩方谈判,收购韩国的一家集装箱工厂。韩方开价 2 亿人民币,中集回价 2 千万人民币,最后的成交价是 2 千万。不是韩国人不会谈判,是韩国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上升,导致在韩国的集装箱制造业逐步丧失了竞争力。如果不以 2 千万卖,只能风化掉。如今深中集的情况怎么样呢?人工、土地成本在上升,而集装箱并没有什么技术,越南工人和中国工人都可以干,越南工人成本只是中国工人几分之一,越南土地价格更低。中集如果不考虑迁往越南,出路只能是被越南收购;迁往越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搬迁重建成本,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不确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制造业不可能有持续的成长,更不可能有永续的成长。由于制造业不会有长期持续成长,因此制造业不会有长期投资价值,这是规律。制造业很辛苦,创新很多,发明很多,制造业必需有能人,但很不公平,真正的成长股是那些躺着就可以挣钱的公司。长期成长股都有不劳而获,都有傻子也能经营的特征。每天起早贪黑,劳作不止的制造业的命运和广大劳苦大众的命运一样。而发财的成长股都是凭借某种与众不同的特质可以不劳而获的角色。


巴菲特投资纺织公司,本希望它梅开三度,进一步发展,但做为制造业的纺织业在美国,已经大势已去。最后不得已,巴老将它改造为投资控股公司。同样巴老还买过美国一家鞋类企业,但最后的结果是巴菲特向投资人赔礼道歉,承认错误,认赔了事。制造业没有长期未来可能是真的,制造业没有长期投资价值也可能是真的。


制造业的不利还包括某个产品其需求往往是一旦被满足就不会有新需求,或者需求萎缩,或者需求处于稳定之中,总之需求不再增加。在一个需求不再增长的行业里,成长极难。比如:电视机行业,需求让长虹兴起也导致了长虹衰败。需求不持续是制造业的大问题,制造业的产品因为需求被满足了总要换代,否则企业就得关门。换代,开发新产品,企业又得重新开始,此前形成的经验和竞争优势不一定能转移到新产品中,从而造成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都是惊险的一跃,跃不过去就会掉入谷底,而跃过去之后发现还有很多老对手,没有跃过来死掉了,但是新对手比老对手还多。过去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壁垒不能持续始终有效,是制造业的致命缺陷。香港有位投资人士提出不要买带工厂的股票,要买没有工厂的股票,这一观点所包含的道理值得深思。凌通写到这,又一个问题出来了,茅台、张裕、可口可乐有工厂,而且可口可乐工人更多,这几家公司从本质上也属于制业,因为它们有生产过程,但为什么这类有工厂的企业却不断成长呢?这其中包含什么逻辑和道理呢?这一问题我发布在凌通价值网上,寻求答案。不久凌通价值网上出现了我的好友马广存先生就此做的分析,观点非常深刻,马先生认为:“凌通在《制造业不会有好的投资回报》一文中提问道:“茅台、张裕、可口可乐有工厂,而且可口可乐工人更多,这几家公司从本质上也属于制业,因为它们有生产过程,但为什么这类有工厂的企业却不断成长呢?”


这就要问,这个企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它的核心是什么?以可口可乐为例,按着一般通用的分类,可口可乐是饮料行业,它的产品是饮品,和汇源果汁一样。但奇怪的是可口可乐在广告和宣传中既不说它多解渴,也不谈它多有营养。实际上它既不解渴(含糖量高)也没有营养(都是碳酸,就是把二氧化碳压缩到水里)。饮料的作用就是解渴和营养(酒的功能是刺激大脑兴奋,与饮料不同,不分在一类中),可口可乐都没有,为什么卖得那样好?对可口可乐的一句经典评价就是:“喝的是品牌,卖的是一缕青烟”。


其实,消费者购买可口可乐并不在乎它的实际功能,而是它的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特征。看到可口可乐,想到的是青春、活力,快乐。和低层次的基本功能不搭界,要想解渴,还是喝矿泉水吧;要有营养,还是喝果汁吧,所以巩固和强化产品中的文化特征是可口可乐要做的事情,至于如何提高产品功能、研发创新属于细枝末节,不值一提。


将自己的产品提升到代表一种文化特征、精神气质的层面,就不是简简单单作产品,而是在作文化了,这正是企业的最高层次。类似的还有麦当劳和肯德基,按照道理它们属于餐饮业,人们到那里是为了吃饭,解决饥渴问题,但是去它们那里往往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聚会,因为麦当劳和肯德基提供了一个轻松开放的聚会场所。反观自称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却很差。民族品牌汇源果汁只知道宣传自己多有营养,结果却被没有营养的可口可乐收购了。一些中式餐饮企业只知道把饭菜作好一点,却不知道大家呼朋携友到餐馆并不仅仅为果腹,更多的是享受聚会的欢乐时光(这里不讨论成都小吃及早点摊之类的餐馆)。中式餐饮企业不吃饭就没有好眼色,甚至连厕所都不给用。要想成为中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必须作文化而不仅是做产品。现在一些中式餐饮企业,如小肥羊、真功夫等还都是做产品,与“中国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奢望目标不是一个档次,甚至是南辕北辙。在做产品这个层次上,小肥羊、真功夫和格力电器、中国船舶并无本质差别。


与中式餐饮企业比,茅台做得不错,它宣传自己是国酒,代表中国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结果就不用说了。泸州老窖没法当国酒就说自己是国窖,不管怎样就是要和文化扯在一起。燕京啤酒就不行了,它的广告语是:喝来喝去,还是燕京醇香。难道青岛啤酒就不醇香了,笑话。


所以说,可口可乐、茅台、麦当劳虽然有工厂,有产品,但是企业运营已经到了脱离产品,经营文化的层次。有制造企业之形,而无制造企业之实,所以它们是成长型企业中的常青树、不倒翁。”


我们必须感谢马广存先生提供了如此深刻和精彩的思想,越是纯制造业越没有前途,所谓纯制造业就是指最简单的加工业。比如东南沿海的某些玩具加工企业,它生产一个玩具最多只能挣几毛钱甚至几分钱,而这个玩具一旦贴上某个国外的品牌,立即可以赚到几十美元。这种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纯制造工业本身没有多少长期发展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召示了制造业的真正出路,那就是制造业真的想作长青树,必须和文化结合,必须和品牌结合,必须用文化与品牌包装制造业,改造制造业。纯工厂化的制造没有前途,那些能够把制造业和文化、品牌相结合的往往是与人的直接需求有关的制造业,而不是纯工业制造业,比如:可乐,在全球有几千家工厂,而中国的蒙牛和伊利在全国各有上百家工厂。从直观上看它们是制造业,但从与人的消费需求挂钩,通过广告和宣传,这些食品制造业把自己塑造成了健康和活力的象征,从而把自己提升为一个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品牌制造企业。同样是制造业,中集集团是生产集装箱的,你没有办法给集装箱品牌化,你更没有办法给集装箱附着文化,因此象中集这样的纯工业产品制造业,从长期的角度看没有持续投资价值。

 

即使是把制造业附着了文化和品牌,其实真正有价值的仍旧是文化和品牌本身,也就是说真正的长期投资价值对制造和生产本身的依赖总是很低的。投资人应该对制造业,尤其是纯粹的制造业保持一定的警惕,应该重点追逐那些包含文化特征的公司和企业。


到 1980 年巴菲特基本结束了他在纺织业的无谓努力并向股东认错。在 1980 年给股东的信中,他说:“去年我们缩减在纺织业的规模,虽然不愿意但却不得不结束。除了少数设备转移到 New Bedford 外,其余连同房地产均处理掉了。你们的董事长由于无法早点面对事实而犯了重大的错误,而在 New Bedford 也淘汰了约三分之一的织布机,这些生产线不具投资效益,就产业循环而言甚至很有可能会产生损失。”(摘自 1980 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


我们必须感谢巴菲特用血的代价为全球价值投资者换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应该感谢巴菲特投资了没有给他带来利益的纺织业后,总结出的珍贵的投资原则,这也说明失败比成功更能让人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