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股份实地调研及投资机会分析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9-02-16
2009 年 2 月 6 日,凌通前往伊利股份做实地调查,与公司证券业务部人员交流 , 并且一起接触了生产环节的有关人员。以下内容是调研过程的记录:
凌通问 :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 因三聚氰胺所引起的损失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哪方面的损失较为巨大?
答: 主要的损失规模到底有多大, 目前正在统计阶段, 尚未有准确数据, 最主要的损失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为恢复市场信心,公司额外所做的各种宣传、广告和活动;二、公司购买三聚氰胺检测设备;三、销毁积压和有问题的产品,以及降价促销损失。其中销毁产品整个的损失程度为千万级,购买设备的投资超过了亿,而在广告宣传方面的投资是最为巨大的。目前这些数据还没有出来。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损失最大的一个月是 08 年 10 月,而在元旦之前和春节前恢复的势头是最好的。目前几个商品中,液态奶恢复得最好,已经恢复了 80% ,而冷饮和乳饮料基本也没受什么影响,奶粉中的婴儿奶粉也已经恢复到 80% ,而儿童奶粉(查出有问题的那个产品),目前恢复的差些,有 6 层左右。
凌通问:整体恢复到 80% ,对经营意味着什么? 80% 的市场恢复,公司是否能够不亏损?
伊利答:就整体上讲, 80% 的恢复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这 80% 能够导致什么样的经营结果,公司不能够向投资人承诺表达什么,包括关于这次事件的经济损失问题,除非年报发布,公司不能向投资人提前透露什么,请投资人理解。
凌通问:在这次事件中,公司有没有裁员,公司员工的奖金、福利有没有变化?
伊利答:在这次事件发生的当时,公司高层就公开表态,公司不会减薪,不会裁员,不会拒收牛奶,不会挤压经销商利益,公司要绝对确保产业链的顺畅,不因危机自乱阵脚。在 09 年春节,员工的福利和奖金与 08 年是一样的,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凌通问:行业在遭到三聚氰胺重创后,会不会发生结构性变化,比如:老龙头的市场地位发生动摇,新的龙头崛起,象北京的三元?
伊利答:三鹿破产之前,拥有 100 亿的市场规模。在其破产后,因为一些生产线被其它的一些品牌利用,所以最终放弃的市场份额有 50 亿,而如果三元和三鹿合并,整体所能占据的市场份额大约有 100 亿,所以这次事件不会对市场地位形成最根本的影响,只能是对销售额有适当的影响。对于乳业来说,有很多深的壁垒,首先第一位就是奶源,奶源并不是一个想拥有就拥有的资源,品牌塑造也是个很难的过程,一些新的进入者还要面临着资金、渠道和管理的压力,因为乳业也是个资金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产业。比如说一些原来的乳业人士重新创业,现在的市场环境也不象若干年前行业快速增长时容易了,现在行业的增长已变得稳定。市场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就伊利来讲,可以定性认为它只是个事件,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一切经营环节都没有进行主动调整,公司认为这个事件不影响公司早期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安排,事件的复杂性不会改变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凌通问:媒体在此前报道几大乳业巨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实际情况有这么严重吗?
伊利答:当时在 10 月份公司的经营资金非常大,而回款非常小,所以资金是紧张,但是这种紧张从来没有影响过生产和运行,公司远没有到因为没钱无法运转的程度,包括同行也都没到这个程度。只是说同行一些股权质押给了外国财团,因为股价大幅下跌,外国财团要求补足资金,否则会把股权拍卖,引起了某同行的一些股权可能会转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媒体过度渲染了,造成了大众认为乳来企业的运营资金出问题了,事实是企业的运营资金始终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
凌通问:当时伊利的股价跌到了 6 元多,总市值只有 50 个亿,比某些大城市的一座大楼都便宜, 为什么公司没有在那时进行回购呢?或者管理层出资直接从二级市场持有股份?
伊利答:三个原因, 1 、当时太忙,公司全部的资源都投放到维护市场运行,没有精力; 2 、公司当时的资金不是很宽裕; 3 、在这个问题上公司确实当时没有人提出这个主张。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果当时跌破了净资产,公司确实是应该回购的。股东提出这个意见,公司很感谢,我们会向管理层提出这个意见,如果再有类似情况我们会考虑。
凌通问:公司长期与蒙牛相比,主营规模是一样的,但净利润却与蒙牛相差一半,是什么原因呢?
伊利答:主要是税收差异,伊利每年要比蒙牛多交 4-5 个亿的税收,这正是双方净利润的差异,毕竟双方的生产工艺和毛利润是一样的,主要是税收。
凌通问:据我们阅读相关年报,伊利只是比蒙牛多交 1 个亿的税,并没有多 4-5 个亿?
伊利答:的确是多了 4-5 个亿。
在生产车间整体看了下,生产过程还是正常的,在公司上下所接触到的人员,包括一些经销商和促销人员基本上都在各个岗位上正常地工作,以上是调研的实况。以下是凌通的相关分析,阅读分析内容需在论坛支付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