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吸引人的价格是高回报率的前提(下)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9-02-13

上接“吸引人的价格是高回报率的前提(上)”

三、投资人是旁观者。

巴菲特在1978年给股东的信中提到一个经营业绩非常好的被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名字叫SAFECO保险公司。巴菲特对它的评价是:“他们的核保能力无与伦比,他们的损失准备提列相当保守,而他们的投资策略也相当合理。SAFECO的保险事业营运纯净利润远优于我们的其它公司。”

对于这样一家令巴菲特无比满意的公司,巴菲特借此引出了一个全新的投资理念----“投资人是旁观者”。对于好公司投资人要习惯善于刻意旁观,并且要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干预公司经营。巴菲特在1978年的信中写道:“SAFECO公司的经营决策,过去的记录显示他们营运管理的绩效甚至比我们自己经营还要好,虽然闲坐一旁看别人表现,难免有点无趣且有伤自尊,但我们认为这本来就是被动参与某些优秀的经营阶层所必须牺牲的,因为就算有人有幸得以取得SAFECO的控制权,最好的方式还是坐在一旁让现有管理阶层自由发挥。”

投资人是旁观者,这是被投资人普遍忽视的问题,至少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有这样一类投资人,他们甚至于希望知道管理层每天几点上下班,每天干了些什么,公司的任何事情都想参与甚至干预。这类投资人对公司过度关心,当然这种过度关心的投资人远比那些完全不关心基本面,只关心价格的投机者要强,然而这种过度关心仍旧不对,你是个投资者,从事依靠选择有潜力的行业,有诚实且能干的管理层管理着公司而致富的职业,你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选择投资谁。在选择之后,对某些重大事件可以发表你的看法,并且体现你的存在,而对于日常的具体事件,你应该知道,大部分情况管理层的专业知识和相对经验要比投资人多,投资人不必在这个时候体现自己的存在。做为一个投资人他应该记住巴菲特所说的“闲坐在一旁,看别人表现”,这是投资人所必需的。

2009年初,凌通在网络上突然看到一篇由投资人发布的反对中国平安修建一个高达100层以上的大型金融大厦的贴子,这个贴子建议大家都反对中国平安修建一个高达100层以上的大型金融大厦。凌通不认为这个发布贴子的投资人有什么不对,不过我们自己认为在中国平安是否有必要投资兴建一个大楼这个问题上,我们没能力做出判断。这项投资是好是坏因为凌通确实没有能力加以判断,因此对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做一个旁观者,由管理层和其他有能力讨论这个问题的股东来决定。这恐怕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投资人要善于旁观。事实上投资的关键是选择,投资人是标准的无为而治者,只要他能找到有发展潜力的好公司,然后参与其中,剩下的就是无为而治。这一点对投资人来讲需要高度重视,你实际上是发现成长之道,然后顺道无为的角色。这是投资的本质,而顺道无为所以能获取收益其原因在中国哲学中有完备详细的介绍。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强调收摄智慧,强调不要盲目地运用智慧,强调在大部分情况下尽量不要有所作为。这种观点长期被看成消极的人生态度被批判,然而老子的这种观点至少在资本市场上已经被实证所证明。大家实际也能感觉到,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做一个反思证明。老子进一步地强调,不作为所以能够有成就,他的前提是顺道以后的不作为。顺道是不作为的前提,并不是说每天起来吃饱喝足,浪费光阴。这种不作为就能成功吗?老子没有这个意思,老子真实的意思是顺道是前提。首先要认识道,认识规律,认识社会的潮流和趋势,在认识之后顺随搭乘这种趋势。一个兔子在奔跑中撞到树上死掉了,被一个人看到了,这个人决定无为,就一直呆在树底下,等待大量的兔子出现,这种无为不是无为而是愚蠢。他的错误之处在于他没有发现道,没有发现规律,而是把偶然当成规律,然后就去无为,这是错误的,就像你在某个ST公司身上无为,结果可能会跟在树下等兔子是一样的。认识潮流和规律是无为绝对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不作为就能成功。

投资也是如此,对于投资,真正的工作是选择投给谁,这个问题一旦被解决,剩下的你什么都不需要管了。投资的无为一定是发现了一个真正的成长股,一个真正的产业的潮流,一个真正的社会进步的趋势。巴菲特说过,投资的关键是发现一个湿滑的雪道,一旦发现这样的雪道,剩下的就是你顺着它滑下去就可以了。对于最终的结果并不是说你滑雪技术怎么样,而是有没有这样湿滑的雪道,湿滑的雪道是关键。

在价值投资这个领域,无论是长期投资,无论是安全边际,他们成功,他们挣钱,基本和技巧没有关系。长期投资的成功是发现长期成长趋势,而安全边际在短期内价格快速回升,原因就是因为价格大幅低于价值,价格大幅低于价值必定要回归,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过程,只要有这个道存在,你就搭乘上去就可以了,其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必定如此的趋势和道理,然后无为。

如果在投资中你老作为,不甘于旁观会怎么样?

 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个反面角色,是淮南王刘安,这个刘安跟汉武帝争夺王位,失败后自杀身亡。历史上的刘安虽然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留下了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叫《淮南子》。在这部书中刘安指出:“善于游泳的人会被溺死,善于骑马的人会被摔死。凭借你所善长和喜爱的,以图利益,最终反而会受其害。喜欢争夺、追求利益的人,其最终的结果常常是陷于穷困。获得在于时机,而不在于频繁的争夺和使用技巧。”这些通俗的语言现在已经成为常理了。

 老子做过一个比喻,一个马夫不断地抽打马匹,它是不能到达千里之外的,这些观点把频繁地干预公司的危害提示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古代的另一位大哲学家荀子提出,自然万物运行是有规律的,认识了这种规律就可以做到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如果不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盲目地实践,荀子认为这种行为是与自然对抗,是在代替上天的职能。人是没有能力代替上天的,自然本身就能和谐地运作,人不需要干涉,人需要做的是认清楚天道是什么,规律是什么,潮流是什么。认识了之后,无为顺随就可以了。这里的天道,对于投资者来讲就是巴菲特所说的那四个条件:(1)我们可以了解的行业;(2)具有长期竞争力;(3)由才德兼备的人士所经营;(4)吸引人的价格。

四、吸引人的价格是高回报率的前提。

在1978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再次重复了这四个条件。更进一步地,巴菲特重点对第四条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投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巴菲特说:“我们常常可以找到一些符合(1)(2)(3)项条件的投资标的,但第(4)项往往让我们止步。举例来说,1971年Berkshire所有股票的投资成本累计为1070万美元,市价则为1170万美元,市场上确实有不少好股票,只是他们的价格通常也不便宜。讲到这里,我不得不补充,1971年全体退休基金经理人将可运用资金的122%投资在高价股票之上,甚至还嫌不够,但到了1974年,当股市大幅回档时,他们投资在股票的比例却降到21%的历史新低点,持续不断以便宜的价格买进最终将证明比趁短期股价上扬出脱持股所赚取的利益更多。我们期望股票市场能够继续维持下跌,好让我们为旗下保险公司大量买进更多价廉物美的股票,虽然某些时候市场情况不一定会允许我们这样做,但我们还是会继续试着努力去寻找更多的下跌机会。”

1971年美国股市正处在股市的牛市中,到1973年达到极点,进入1974年股市经历了大幅的下跌之后市场极度低迷,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1973年巴菲特因不堪忍受牛市泡沫所导致的股票投资价值大幅减少所带来的痛苦,主动解散了自己的基金,而这个时候美国的共同基金却疯狂地在牛市的顶端购买股票。他们做出了与巴菲特完全相反的选择,这种与巴菲特完全相反的选择所导致的结果是这些共同基金所管理的资产大幅缩水,而这种缩水到1974年达到了极点。1974年的美国股市经历了连续的下跌之后,市场的价值度和投资机会度已经大幅地增长,甚至是始无前例地增长,这时巴菲特大幅度地趁机买入股票,增加自己的股票仓位。而到了真正该捡便宜货的时候,真正出现了好公司跌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共同基金们却坚决地把自己的股票持仓压缩到21%的历史新低,这种巴菲特与共同基金截然相反的投资策略所导致的结果是从1975年到1978年三年的时间里,巴菲特的投资共获得了1.12亿美元的收益,而它的投资成本是1.29亿美元。这意味着巴菲特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获得了90%的投资收益。

如果我们真正地思考一下,巴菲特为什么在1975年到1978年能够获得那么好的投资收益,恐怕答案只能是巴菲特坚决地坚持了以非常吸引人的价格买入有竞争优势的好公司,而不是盲目地以任意价格买入好公司,好公司只是投资的一个条件,但它不是绝对条件,比好公司更重要的另一个条件就是它的价格必须吸引人。所谓必须吸引人包括:大幅低估和低估,在某些情况下合理估值也可以勉强接受,但是绝不能买入高估的好公司。在任何情况下一家公司已经被高估了,如果你买入这样的公司,那么它唯一可以给你带来的就是风险,至少会在一段时间里令你非常痛苦。(所谓在一段时间里会非常痛苦是指一些特别好的成长股,如果你在一定的高估状态下买入这样的公司,那么随着企业的长期成长,最终你也会获利,但是为了弥补高估状态下你买入的错误,在买入的前几年肯定是不赚钱的)。

巴菲特的人生历程中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说过,买入好公司不要管它的价格。在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是这样,然而在中国这个盛产巴菲特的国家里,过去的几年出现过几千个中国巴菲特,他们大多都鼓吹,买入好公司,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他们要么根本不提价格这个条件,要么直接了当地宣称价值投资与价格没有关系,只要买入好公司。这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理由是很多在6000点上坚持这一观点的投资人最后的损失都是非常巨大的。

任何国家的股市在任何时候都有大量的好的公司存在,这是绝对的。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好公司,但另一方面在好公司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并不是说好的、值得投资买入的机会也是天天存在,时时存在,刻刻存在的。好的公司值得买入的机会,由于它不是天天存在的,所以往往要耐心地去等,只有支付了这个耐心,才能真正找到好的机会,才能象巴菲特那样三年获利90%。在巴菲特的眼里,真正的投资机会是好的公司加吸引人的价格,两者缺一不可。忘记了其中的任何一点,都不会有好的投资结果,这是股神在1978年在给股东的信中告诉全球投资者的肺腑之言。这个观点不仅是肺腑之言,而且也是至理名言。

当我们最后合1978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之后,有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难道那些在牛市的末期疯狂加仓,而在熊市中投资价值大幅增长,而疯狂减仓的基金经理们,真的不知道低买的好处吗?从常理上推算他们应该是知道的,因为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会买菜的孩子都应该明白,但为什么他们却做出了相反的行动呢?这是个很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凌通认为这是因为基金经理不能保持基本的平常心,不能有效控制贪婪和恐惧造成的,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今后再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