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价值判断要善于“无中生有”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7-08-15

日常生活中“无中生有”历来被作为贬义词,而事实上“无中生有”这个词是中外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讨论课题,这个词大概最先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思想家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世界上的万物一开始是不存在的,现存的万物都是从没有的状态中演化出来的,所以无中生出来的“有”,“有”是从无中而来的。另一派认为,万物本来就存在,是有中生有。

我们看一些生活小事,一个鸡蛋变成了小鸡,那个活蹦乱跳的小鸡的出现,它借助了鸡蛋和温度这两个条件,不过,鸡蛋和温度都不等同于小鸡,小鸡这个新的事物的出现是从没有的状态下转化出来的。所以,这个事实所包含的道理应该是无中生有,推而广之,一切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出现了一个以前没有的新特征和新存在,也就是说,新事物诞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当然这种新事物的出现是有条件的。由于新事物的出现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形式,因此可以说,无中生有实际是事物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无中生有这个词在哲学上绝对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重要概念,而与生活中说的那种贬义词没有关系。

我们回到股市,成长投资就其实质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长期投资实质上就是在现在什么也没有的弱小状态下,根据一定的条件判断一个公司未来会成长成为一个什么都有的强大状态,在这种判断的指导下,投资人现在就买入这个什么也没有的弱小的公司,然后等待时间的推移公司变成一个强大的公司。长期投资者就是等待“无中生有”的实现,“无中生有”是长期投资者最本质的原理。在企业非常弱小什么也没有时,企业的价格非常之低,当投资人基于一定条件判断出这个公司将来会变得很强大,会实现“无中生有”,那么他以低廉的价格买入这个公司,然后随着企业的“无中生有”实现,大获其利。

我们在上文中反复多次的强调了,判断企业会不会无中生有需要根据一定的条件,绝对的、凭空的“无中生有”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些能够导致实现无中生有的条件是什么,那么我们判断一个公司会不会成长就变得易如反掌。关于这些能够导致成长的具体条件,凌通在新书《你也可以成为巴菲特》中有详细阐述,大家可以去参看了解。

凌通想要重点说的一个问题是,那些能够导致企业“无中生有”的重要条件,均是以非物质形态、非实体形态存在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存在,其实它并不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比如,在美国上市的百度公司,其市值一度超过了长江电力,而百度基本上没有净资产,也没有繁杂的生产设备和产品,但百度也不高估,那么支持百度高价值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中国互联网业的爆发式的增长,上网人数和网络使用率的指数型增长,还有创业者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人格,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恰恰是支撑百度未来成长的关键性要素。虽然这些东西看不着,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真实的,并且它是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投资者在价值发现的过程中,关注重点一定要投放到那些非实体,非物质形态的抽象要素中来。

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展望未来,准确展望未来的关键点不是基于现在的已存在的东西,而是由一些抽象的条件所决定的。现存的东西不重要,即使它重要,它的影响也已经反映到股价中去了。重要的是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的抽象的条件和可能性,价值投资人要善于在思维领域充分的跨越式思维、联想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要对各种抽象的条件和抽象的可能性高度重视,深刻把握,大胆想像,要天马行空、遥想未来。

价值投资者在价值把握中也要敢于无中生有,不要被现实的东西约束,也不要把现实的问题和困难特别当回事,因为未来是飞速发展的。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投资人被眼前企业的状况所约束,把眼前的情况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约束,这是不可能得出结果的。基于这个观点,凌通也不特别对现存的东西太过重视,我们对财务报表仅是看一些重要的东西,也不特别依赖,对于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凌通也是重视的,隔一段时间要去看一下,但凌通并不热忠于追踪经营过程,这也就是很多凌通的新作《你也可以成为巴菲特》的读者普遍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书中没有财务报表的分析。

最后,凌通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所主张的基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重要要素,深刻把握、天马行空的遥想式价值评估方法与凭空的胡思乱想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它的差别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