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2-088《孟子》:《滕文公上》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4-05


本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谈治国策略的事以及他与农家、墨家学派的论争,其中涉及经济方面的理论不少。当然,孟子并没有完整的经济概念,只有零星的一些关于赋税、土地和商品交换的见解。这些见解其实都是依附在他的仁政王道理论上的,孟子前面谈“仁政”、“王道”思想时曾提到过这一问题。

孟子特别推崇盛行于西周的井田制,但这种土地制度到春秋末年已经被横征暴敛的国君破坏了。孟子心中的井田制带有非常理想化的色彩,它是基于当时制度的一种改造,因而也比较脆弱。但因为《孟子》中的生动描述,后世许多儒生对它心向往之,“井田”这个词渐渐地就和理想社会联系在一起了。但现在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孟子希望实行的井田制度,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与滕文公谈论治国之法时,也一以贯之地宣扬他的民本思想,如民应有恒产,实行井田减轻剥削,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百姓等。

孟子与农家有激烈的论争。他针对许行等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观点进行批驳,认为分工应有不同,百工之事不能一人完成,还概括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肯定社会分工是正确的,但将统治与被统治看作固定不变的关系,认作是“天下之通义”,又不免显示了历史与时代的局限。

本篇的前三章,记录孟子对滕文公的开导。其中第三章所记,是在滕文公准备实行仁政时,孟子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要点是实行井田制,以及兴办各级学校,对老百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孟子之所以推崇井田制,主要是因为有利于保障老百姓的生活,从而为推行礼义建立基础。他对井田制的实施也做出了大体规划,特别强调划分田界的均匀公正。第一章勉励滕文公学习圣人之道,第二章就丧礼之事要求滕文公以身作则,这两章或坐而论道,或就事论事,但都贯穿着“行仁由己”的原则,强调个人蹈行礼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篇的最后两章,分别记录了与农家和墨家的对话。孟子对农家的驳斥,集中于“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其主要依据是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而孟子对墨家的批评,则集中于薄葬的主张和“爱无等差”之说,他强调“孝”在各种人伦品德中的优先地位,其中“不葬其亲者”的寓言可以理解为是在阐发孝与丧礼的关系,即丧礼这种形式,是孝子之心自然地呈现。

本篇同样显示了孟子精湛的辩驳技巧。他善于发现对方的矛盾、陷对方于自相矛盾、首尾不能兼顾的困窘地步,从而获胜。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405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