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2-044《孟子》:第四篇《公孙丑下》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2-20

凌通国学院22-044《孟子》:第四篇《公孙丑下》

本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在齐国的言行,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治理国家中的具体问题,如治理方式、方法,治国的重点,君臣关系以及处事原则等;二是围绕他离开齐国这件事的讨论。

孟子在这一篇的开始,便提出战争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从表面上看来,孟子是在谈论军事战争,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实质上他主要是想说明治国平天下主要靠“得道”。所谓“得道”,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得民心。因此这里所谓的“道”,正是孟子所说的“王道”、“仁政”。这便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经营国家的政治问题了,这实际又回到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从政是为了行道,而不是为了干禄,因此他进与退都有自己的原则,绝不屈从于权贵,如托病不朝,不受馈赠之金,浩然有归志等。孟子政治理想中的君臣关系是相互尊重,他甚至想成为帝师。他认为对于贤德之人,君王应“学焉而后臣之”,这与后来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森严等级迥异。

本篇较多讲到他离开齐国前后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他与齐王的关系已大不如以前那么融洽,矛盾已经很明显,孟子对齐王的不满增多。但是他一直又对齐王能行仁政抱有较大的期望。孟子认为,齐国是当时的大国,具备了一切实行王道仁政的条件,而他自己又是一个懂得因势的人,因此齐王有机会成为王者,而他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命世之才”。因为他对自己的才能有绝对的自信:“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回溯历史,俯瞰当今,固然有一丝对于“天”不令其成事的迷惘,但更多的却是“舍我其谁”的慷慨傲岸。

本篇第一章论述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是天时、地利,而是人和,表现出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侧面。第二章以下,多记述孟子在进退去就方面的言行,以及待人接物的事迹。其中如第二章记齐王召见而不往、第三章记在齐不受百镒之金、第十章记推辞齐王筑室供养之议、第十一章记去齐时对挽留者的言论,集中体现出孟子在君臣关系问题上的主张,即君臣是否融洽,关键在君王能否礼贤下士,至于礼贤下士的关键,不在待遇的优渥,而在能听其言、行其道。对于君王的这种要求,贯彻在孟子的行为中,显示了独立不羁的傲骨。第六章所记对王骧的态度,同样可见孟子的耿介作风。第五、十二章所记孟子与蚳鼃(蛙)、尹士的对话,则透露出孟子行为处事的灵活性,他的解释说明,既然有平治天下的大抱负,就不能以小节自限。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所以孟子在待人接物时既严于义利之辨,又不屑于气量褊狭、自命清高的“小丈夫”。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220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