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2-043《孟子》:《公孙丑上》第9章5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2-19

凌通国学院22-043《孟子》:《公孙丑上》第95

孟子对这两种人的描写很生动有趣。但我的结论与孟子相反,我认为这两方面都是君子之道。

孔子的说法就与孟子大异其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孔子明明是二者都肯定的嘛。

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度,在某种底线以内,可以取柳下惠的态度,越过了底线,则要取伯夷的态度。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说,除不同情况需要不同处理的含义外,还牵扯到一个问题,人为了实践与实际,有时候只能降低标准。

孟子的这一段话,有一个遗憾,他没有举出一个他首肯的例子或理念。伯夷不对柳下惠也不对,那么怎么样才对?没讲。

另一些地方,孟子则承认伯夷是圣之清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或者可以理解为,孟子认为,除孔子外,圣贤也或有不足与缺憾,也允许指出他们的不完备之处。孟子立论时,不会捆住自己的手脚。

还有一个问题,依《史记·伯夷叔齐列传》的记载,他们俩的事迹,择其要者,一个是都没有继承权位,一个是阻止武王伐纣,尤其是耻食周粟,把自己活活饿死。它有非常具体的与历史的内容,不仅是一个洁癖的问题。

“不恭”一词极有味道,或谓玩世不恭。但正是那个时代,庄子的许多说法便有此种“不恭”意味,对朝廷、对祖庙、对祭祀、对君王、对神灵,他都不恭。在庄子某些说法中,他的齐物包括了齐掉“恭与不恭”的差异。庄子表述的是示弱、却具有大智者的智慧。庄子是明白人,不是仁人。孔孟的主张则是仁人志士的价值取向。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219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