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1-188《孟子》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07-28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展开了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说法,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告子认为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是人类的本性;孟子的性善论则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他不否认人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他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反映人性所独有的本质特征。第二,孟子通过“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说明人与生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没有这“四心”,人便同禽兽无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在这四种美好的心理感情基础之上,人们产生了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萌芽,这就是“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这“四端”也是先天就有的,“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所以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但这“四端”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向善的可能性,人们只有不断扩充、培养这些善端,才能成为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完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孟子进而认为,人们通过不断培养、扩充自己的善心,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善性,从而能够了解天命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这样,孟子就把心、性、天三者统一了起来,所以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即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了。同时,孟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去扩充和培养这些善端,就会失去善心,为此他提出了“反求诸己”、“求其放心”等方法,来寻求在各种诱惑下失去了的善心。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一命题激励、吸引无数人在理性、道德良知上不懈追求。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所谓“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和“知性”二者关系密切,“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尽心知性”呢?在孟子看来,就是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工夫。“寡欲”要求淡泊物欲,“内省”要求反求诸己,“养气”要求养心。其中,“寡欲”、“内省”是道德修养的初级阶段,“养气”则是道德修养的高级阶段,“养气”的目标是“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简而言之,孟子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即是塑造理想人格。这一思想体系,后来又被韩愈和宋儒所继承和发展,从而构建起宋明理学。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728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