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166简读《周易》
文章来源:凌通盛泰发布时间:2021-07-06
《易经》与《易传》两书最大的区别,在内容。简单地说,《易传》是一本哲学书。《易经》则是占卜的书。占卜这种事,很早就有,世界各民族都有。比如西方人,就有占星术,但是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周人也好,殷人也好,占卜的方法,各不相同。殷人的方法是什么呢?用甲骨。具体地说,就是把乌龟的壳,或者兽类的骨头拿来,先在上面钻眼,然后放到火里面去烧。烧的时候,这个钻了眼的龟甲或者兽骨,会有裂纹,还会“扑扑扑”地响,所以叫“卜”。占呢?就是察看。看什么呢?看裂纹的走向和形状。然后由巫师来说,这个是凶,这个是吉;这个事情可以做,这个事情不能做。然后把这个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这个龟甲或者兽骨的裂纹旁边,这样的文字就叫甲骨文。这是殷人(商人)的方法。
殷人用甲骨,周人用什么?用草,叫做“筮”(读如世)。用来做筮法的草,叫“蓍”(读如诗)。蓍草一共五十根,二十五根长的,二十五根短的。然后,随便从当中抽出来一根放在旁边,这叫“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剩下的四十九根,任意分堆。分下来看,最后是几根长的几根短的,然后根据这个做解释。
这样一说,相信大家都清楚了——殷人用龟甲,周人用蓍草;殷人的方法是卜,周人的方法是筮。但是不管卜也好,筮也好,关键在于怎么解释。上古时候,这个解释权,是属于巫师的。问题是,巫师也不能乱解释,不能信口雌黄,得有道理,有依据。这个依据,还得有权威性。怎样才有权威性呢?自然是某种解释或解释方法,屡试不爽。因此,这些解释和解释方法,就得记录在案。所以,据说夏商周三代,便都有卜筮之书。其中,夏代的叫《连山》,商代的叫《归藏》,周代的叫《周易》。这在历史上,就叫“三易”。
当然,这种说法,也未必可靠。因为夏代有没有文字,还很可疑,我们且不去管它!总之,《易经》就是用来算卦的,是卜筮书。《易传》则应该说是哲学书,而且很可能与荀子学派有关。郭沫若先生就有这个主张,李泽厚先生也说《易传》是“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算卦和哲学,不是一回事吧?所以我们在引述《周易》的时候,要分清楚是经文还是传文。经是经,传是传,不能混为一谈。你可以说《周易》上怎么讲,但不要轻易说引用了《易经》。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易传》的话。说是《易经》上的,就不太准确,不太严谨。《易经》是占卜之书,怎么会说这个话?
这就有意思了。一本算卦的书怎么就成了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呢?
原来,《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这种哲学精神,在《易经》那里就有了。或者说得严谨一点,《易经》至少是有哲学意味的。这种哲学意味,后来被发扬光大,就变成了《易传》对《易经》的哲学解释。而且,按照后人的解释,这种哲学意味或者哲学精神,还就体现在“周”和“易”这两个字当中。弄明白这两个字的奥秘,我们也许就能走进《周易》这座“金字塔”。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706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