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165简读《周易》
文章来源:凌通盛泰发布时间:2021-07-05
《易经》与《易传》
什么是《周易》?我们通常所谓《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另一部分叫《易传》,念传记的传。
《周易》为什么既有“经”又有“传”?这就要搞清楚什么叫“经”,什么叫“传”。经者常也。经,就是“总这样”,叫“经常”;也是“不会变”,叫“恒常”。可见所谓“经”,就是永恒真理,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恒久之至道”。既然是永恒真理,那就颠扑不破,也就字字珠玑句句有理,刘勰称之为“不刊之鸿教”。这话直译过来,就是“一个字都动不得的伟大教导”,也就是绝对真理。这些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写成书,就叫“经”。或者说,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这是我们古人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经”有哪些?儒家认为有六部,号称“六经”。其中一部已经失传了,剩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也就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这些经典著作,是不是代表着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怕是不好说,咱们姑且不论。至少,它们都有两个问题,一是年代久远,二是语焉不详。这两条加起来,就给后人的阅读造成了障碍,造成了困难。比如《易经》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乾。元亨利贞。
请问,你读得懂吗?读不懂吧!
再比方说,《春秋经》的头三句是——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咋回事呀?弄得明白吗?不明白吧!
所以,后来大家就都觉得,光有“经”是不行的,还得有“传”。传,就是对“经”的解释、阐释、说明、补充、发挥。比方说《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史书,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给它做注解、阐释、补充的,就叫做《春秋传》,一共有三部,号称“春秋三传”。其中最有名的,是左丘明的传,简称《左传》。当然,《左传》是不是左丘明写的,还有争论。但可以肯定,《春秋》是既有经,又有传。
同样,《周易》也是有经有传。不过,《易经》和《易传》,其实相差很大,满不是一回事。怎么不一样?内容不同,成书年代也相差很远。学术界一般认为,《易传》应该是战国末期到秦汉初年的作品。《易经》就早得很了,大约是在周代的初期,或者是殷周之际。《易传·系辞下》的说法更具体,干脆就说是在周文王的时候。司马迁也说《易经》六十四卦的著作权,应该属于周文王。不过我觉得,《易经》也未必就是周文王一个人的著作。但要说它的完成“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很有可能。这样一来,《易经》的成书年代,就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前后。与《易传》的成书年代,要相差八百年左右。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705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