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100《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4-17
凌通国学院21-100《论语》:【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重申四句,依此自没病痛
“既而曰”,过了一会儿,王阳明说,“以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也就是下面所说的,按照钱德洪的记录,王阳明是确认为讲学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强调,“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尽管前边是对钱王二位各有权衡,王阳明也指出了钱王二位各有偏失,但是接着王阳明是重申了四句教,并且把它确认为讲学宗旨。不能像王龙溪那样,把它理解为权宜的说法,而是把它理解为究竟之说。
尽管阳明指出了钱王二位各自的偏失,可是为什么又说这个四句自没病痛?王阳明后面有解释,所谓的利根之人是很难见到的、很难找的,真正的利根之人即便出世了,他由此而悟入为也同样没有问题。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讲,我们都属于中下根人,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讲,对众生之根基利钝的成熟程度而言,讲四句是合适的、是恰当的,在这个意思上说是究竟的。所以说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什么叫彻上彻下?所谓的上下是形而上、形而下,我们的现实存在就是个形而下的状态,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经验的生活状态,在形而下的状态当中,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是有形而上的本质在的,那个就叫做天命之性。我们不能因为有形而下的存在,便忘了本质上说我们是有形而上的面相的,我们也不能因为我们体会到、意识到、洞察到我们是有形而上的面相的,就忽略了我们事实上的形而下的存在。所以王阳明说要彻上彻下,形而上的面相要落实到、体现到形而下的经验存在当中来,我们这个形而下的存在,同时也需要去表达、去展示、去呈现我们形而上的存在的面相,这叫做彻上彻下。彻上彻下才是有本有源,有根有据,有源有流,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才是完整的。
对王龙溪再次提出,“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利根之人的存在,尽管从理论本身上面来讲,我们不能否定它存在,但是很少见到。尽管“四无”理解没问题,但是很偏颇,并且在事实上用来接引我们日常生活所见的普通大众,你那个有问题,是不行的。“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这是王阳明再次就王汝中的“四无”之说,发表观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的,总是生活在左邻右舍之间的,总是生活在亲戚朋友之中的,这都是“习”,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习染的环境之中,既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必有习心,所有这些习心从根源上面来说,都是造成我们本体之心,形成遮蔽的外在力量,所以说人都是有习心的,就日常的生活状况来说,正因有习心,所以就应当叫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的功夫。什么叫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因为良知对我们的处在习染状态当中的习心本身的有善有恶、善善恶恶这样的一些意念,良知本身都可以毫无问题地做出准确判断。既然良知作出了判断,那善便还它善,恶便还它恶,是便它是,非便还它非,这就叫做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是功夫。
如果不是这样,反而是去教咱们普通人,一天到晚悬空想个本体、想个无善无恶的心之体、想个无善无恶的意之动,等等如此这般,悬空想个本体,而不能落实。那不过是养成一个虚寂,对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现实中我们个体的修养毫无益处。所以说这一个病痛不是小事,不可不早说破。
王阳明既肯定了王龙溪、也肯定了钱德洪,但终究还是提出对王龙溪的批评较多。王阳明几乎洞察到了王汝中之说流行之后可能产生的整体的弊病,已经有洞察了。所以王阳明一再强调,因为这两位都是阳明门下的大弟子,称为教授师,学生新进门首先是请钱王二位给他们讲述大意,然后有问题才去向王阳明请教。所以王阳明对二位说,你们二位一定要相资为用,不可执着于一边,如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可谓语重心长。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417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