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1-065《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3-13

凌通国学院21-065《论语》:【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面对宰我的提问,孔子反问道:你结束丧仪,回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端着碗吃大白米饭,穿上华美的锦缎服装,此时此刻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你心安吗?


宰我也是个直肠子,有话就直说,回答:我心安。


孔子很生气,说:“心安,你就去干吧!君子居丧,吃美味不晓得甘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你如果觉得心安,你就去干吧!”


宰我走了,孔子还是有个评价,说他不仁,这个话相当重。整个讨论中,孔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宰我举的例子、讲的理由,而是从内心、情感、亲情反过来问的。


他没有说什么大道理,没有讲三年之期或者一年之期谁对谁错,而是用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个人人皆有过的经历来比喻,道出了人对父母的孝是从哪个地方来的,丧仪的规矩其根源在哪里,最后归结为心安。这就是暗示了种种文化制度安排、礼乐设施发生的根源,其实都是来自这个内在的人心,是为了让人心安。


在古代父母过世以后,子女为之服丧三年,流传很久,不是孔子的发明,但这个礼数孔子认可。但礼必须出自真心、发自真情,被迫服从某种仪式行为没有实际意义,这个孔子并不强求。但他批评宰我“不仁”,是从父母子女的情感联系出发讲的,是针对他内心缺少对父母去世的深情悲痛这一点。


三年守孝是一种外在的强化形式,孔子这种说法,给他找到了一个心理情感的支撑,这是儒学实用理性的特点。它把上古巫史传统形式的因素,都尽量人情化、合理化、人格化了。


古代有所谓丁忧,官员在父母去世后要辞官回去为父母守丧。三年之丧本是古习,但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强调,守孝渐渐成为制度,一直沿袭到了现代。当然今天具体形式有变化,不管是戴个黑臂章,戴朵小白花,还是家里焚香供花,基本的伦理和情感出发点是一脉相承的。


炒泡沫你心安吗?心安你就可以去炒,法律并没有禁止投资者炒泡沫。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313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