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1-036《论语》:【阳货篇】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2-05

        阳虎在鲁国掌权,对孔子有什么影响呢?
        要知道,这么多年以来,孔子都是拿阳虎当假想敌的。他们两个人本来起点差不多,但阳虎却在短短几年里,就跨过了身份等级的层层壁垒,到达了权力顶端。
        这让孔子不得不思考:阳虎为什么能成功,我孔丘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你可别以为,孔子这是在怨天尤人、是在嫉妒阳虎。事实上,孔子的疑问不全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在思考当前的社会问题,同时寻找治疗的方案。
        对于阳虎崛起的这种现象,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
        执国命,就是指掌控了国家的权力命脉。至于陪臣,这是当时很常见的一种身份。简单来说,就是给大贵族效力的小贵族。陪臣的身份是士,不是大夫,所以没有资格直接为国君服务。
        具体到孔子说的这个“陪臣”,指的自然是阳虎。因为阳虎现在的正式职务还不算高,只是季孙氏家里的首席大管家,并不是为国君服务的大臣,他控制鲁国自然是不合法的。
        本来孔子就对三桓专权不满意。他当年追随鲁昭公去齐国流亡,也是因为反对寡头政治。而看到阳虎的崛起之后,孔子觉得,如果陪臣掌控了国家,恐怕会比寡头制度还要不稳定。
        孔子的这个评论,出自《论语·季氏》篇。一起来看看原文怎么说的: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最有秩序、也是最稳定的局面,是天子有实权,能够掌管天下的文教和军事,也就是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但可惜的是,从西周垮台、进入春秋开始,这个秩序就没有了,天子的权力分散到了诸侯列国的国君手里,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过孔子认为,这还不算完全的失序,因为国君有权威,还能保证十代的安定。
        一代人执政的时间大概二十来年,十代就是两百多年。算一算,从春秋的开端到孔子时代,恰好有两百多年了。
等到诸侯国君掌权的局面也维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局面。那就是,“三桓”这种少数寡头的世袭专权。孔子称之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这种政治规范,孔子觉得能维持五代人。算一下,差不多到了季平子那一代,季氏家族就是第六代人了,寡头共和政治也开始难以维持了。
        那么,等季平子这代死后,就出现了比寡头共和更糟糕的局面,也就是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具体到鲁国,你看,阳虎这种当管家的小贵族,就篡夺了寡头的权力,掌握了国家政权。
        按孔子的推测,这种局面能维持三代人就不错了。当然,阳虎的专权事实上还没有维持到三代人。
        孔子对阳虎现象的评价,就是这些。阳虎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加深了孔子对于政治的认识和思考。
        20210205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