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029《论语》:【阳货篇】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1-29
凌通国学院21-029《论语》:【阳货篇】
这个匿名人的一番话给孔子打了气。一个霜冷的清晨,趁着学生们不注意,他居然转悠出了帝丘城,梦游一样走了几公里,到了黄河边的渡口,就要等航船渡河——史书没写有没有那位背着草篓的无名氏陪着他,但这人确实很像阳虎派来接孔子的。
秋汛期的黄河水势格外浩大,《庄子》里的描述:河对岸一群牲畜在喝水,远的都看不清是牛是马。这时令景色,和《匏有苦叶》里唱的一模一样:黄浊的河水拍打沙滩;灌木丛中野鸡在鸣叫,互相召唤;清晨的太阳刚刚升起,天上飞过一行行南归雁,渡船飘摇,在天水之间越来越远。别人都乘船过河了啊,我却还在这边……
学生子贡首先发现老师失踪,一路小跑追了过来。他在黄河滩上找到的孔子,比当初在郑都东门下更加苍老、迟钝,失魂落魄。
两人在河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外人不可能知道。反正当其他的弟子赶来的时候,孔子已经回到了现实,不再坚持过黄河。
面对黄河,孔子长叹:“壮观的黄河水,一直奔流不停。我过不了这条河,也是天命吧!”
每当无可奈何到极点,孔子就哀叹“命”。
他还有一句关于河水的名言:“逝去的岁月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夜不肯停歇。”可能也和这次有关。他也许在痛惜自己曾经丧失的机会,现在已经没法挽回了。
《史记》说,孔子给子贡解释,他为什么决定不过黄河,是因为听说赵简子杀了窦鸣犊、舜华二位贤士,物伤其类,所以不打算去了。
被杀的这两个人,别的史书都没提过,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这也许是孔子事后的说辞,但不是他停步的原因。史家钱穆也说:“此两人绝不闻有才德贤行之称见于他书,孔子何为闻其见杀而临河遽返?疑此事实不可信”。但钱穆也没说清孔子渡河与半途而废的根源。
如果认真分析史书关于孔子此行的记载,会发现一些值得玩味之处:
他不顾和蒲城人的盟约,执意去往卫都,或许是早已存心想去黄河对岸;而渡河前的顾虑煎熬,未能渡河后的失落悲凉,孔子几乎表现出了精神失常的迹象,单纯的仕途官位对孔子没这么大的影响力,他在鲁国进入权力中心和被逐出时,都没患得患失到这种程度,这不是政治事业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孔子和黄河对岸的赵简子、和晋国君臣素未谋面,没有任何私交牵扯。那里唯一和他相识的人就是阳虎,这可能才是孔子的真正牵挂和纠结。孔子的家庭生活充满悖论,自幼无父,少年丧母,有母系的哥哥和姐姐但极少被孔子提及;他越到老年越是挂心阳虎,最终想迈开这一步到黄河彼岸相见,阳虎那里肯定还有些他不知道的信息,关于他们二人到底是不是同父的兄弟关系。在那个年代,此时的孔子和阳虎已经是十足的老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但最难的也是这一步。《匏有苦叶》这首诗歌有些哀伤甚至悲凉,它是关于友情的,“卬(我)须我友”,也可以是兄弟亲情,如“则友其兄”,《尚书》里有“友于兄弟”的古训,孔子也专门引用过。在卫国的这段时间里,孔子一直在默默念诵《匏有苦叶》。
20210129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