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1-019《论语》:【阳货篇】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1-19
凌通国学院21-019《论语》:【阳货篇】
孔子有担当。同党被人整肃,胆子小的政客要赶紧划清界限,自保为上,甚至落井下石,踩上一脚证明自己清白。孔子不光不避嫌,还要结亲。他后来丢了官,周游四方很多年,弟子们照样追随他,吃苦受累甚至担风险,班子一直没散掉,还越来越大。这非常难得,不但之前没有,后世也再没有过这么坚定团结、能折腾的师生团队(除了墨子一伙人,可关于墨子的记载太少,我们不了解详情),这跟孔子的个性很有关系。
用现在的话说,孔子不是个出色的行政官僚,但是个合格的政党领袖。
季桓子实际在暗中纵容反孔子的一派。但闹到一定程度,三桓就要有个最终意见了:到底还用不用孔子?两派斗得已经不可开交,必须有一方出局才行。
三桓这时最担心的,是孔子和鲁定公结成一伙,那样三桓家族就又有危机了。偏偏孔子太讲君臣道义,各种礼节上都把鲁定公抬得很高。这么做的时间长了,国君的威信慢慢就积累起来了,三桓不能不在意。
孔子40岁就觉得自己“知天命”了,公开的宣言就是不结党,能干好工作就干,干不好就辞职走人,继续当老师。自己有文化,到哪都有人交学费,饿不死。他对钱看得不轻,但也不重。钱多了吃的穿的讲究点,没钱了就“饭蔬食,饮水”,有口吃的饿不死就行。凭劳动挣钱,就是给人家赶车也不丢人,就是不能为钱做违心事儿。
三桓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对他们来说搞政治就是结党营私,最恨洁身自好的假清高,脚踩两只船的骑墙派——我们费了这么大力气,把你从一个穷书生、半冒牌的小贵族,提拔到权力中心,就是让你来卖命的,这叫攻守同盟、利益共同体。你不愿趟浑水冒风险,口口声声不当官了就教书去,我们总不能跟你一样吧?
孔子跟鲁定公那番模棱两可的表态,最不讨好。那番话鲁定公不满意,传到三桓耳朵里,他们还是不高兴。他们觉得孔子跟鲁定公的关系很危险,保不定就是下一个阳虎。
孔子不是职业官僚,他太少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官就想推行他那套理想化的“道”。如果他换个思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结局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他可以一心趋奉三桓,特别是为首的季氏,拿自己那点学术吹捧季氏,论证诸侯国内的首席贵族才是周礼的真正代表,反正有周公可以作先例;同时把老婆换掉,从季氏家族里迎娶一位新夫人,他是异姓大夫,正好有结亲通婚的便利。这样他的官位就会很稳当,还有可能获得一块世袭的封邑,成为货真价实的世袭大夫。
如果他注意打探鲁定公的动向,及时向三桓打小报告,甚至引诱鲁定公做出反三桓的盲动,同时把消息报告给三桓,就能重演一次当年鲁昭公的内战,他会更受三桓家族的青睐,甚至可能让孔家成为鲁国的第四世袭家族。
不要觉得这太荒诞,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宫廷政变,都有这种不计后果、试图一本万利的搅屎棍角色活跃其间,离孔子最近的就是鲁庄公那次内战。这当然是火中取栗,而且孔子从来没有想过用这套方法混官场,他有底线,追求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20210119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