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1-012《论语》:【阳货篇】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1-12

凌通国学院21-012《论语》:【阳货篇】


孔子终于出山做官了。他出身不够高,直接进朝廷中枢,以前还没先例。


孟懿子等人的办法是先给孔子安排个过渡职务,让他担任中都宰,可能是都城曲阜的市长(也有人说是另一座城市)。名义上说,曲阜还没被三桓家族瓜分掉,还是国君能管辖的地盘,孔子担任中都宰这个职务,就是比士高一级的“大夫”了,但还不是高级的大夫,是“下大夫”。孔子也不可能接替阳虎的季氏大管家职务,那名分不高,对他太屈才,孔子不会接受。


另一方面,三桓解除了世代担任大司寇的臧孙家族的权力,给孔子准备位置。十六年前鲁昭公想除掉三桓,臧孙家的臧昭伯参与其中。三桓赶走昭公,稳住阵脚后,让臧昭伯的堂弟臧会当了臧氏族长。这个臧会人品卑劣,三桓也看不上眼,现在正好给孔子腾缺。


孔子在中都宰任上干了不到一年,也没什么太出名的政绩。《礼记》记载他发布过关于葬礼的规范,要求棺材板不能薄于三寸。春秋的寸短,三寸大约是今天的七厘米,也不算太厚。那时“礼不下庶人”,这是对贵族葬礼的要求。


之后,孔子就被提拔成了小司空(大司空的副职),大司空是孟懿子。不久孔子又升任大司寇,正式进了中枢朝廷,主管鲁国政法工作。这就成了“上大夫”,也就是“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能和三桓一起开国务会议、决定国策了。


能接受孔子进中枢,三桓也是破例了。鲁国几百年历史里还没有先例,阳虎掌握过鲁国的实权,但他没正式名分。


可是孔子毕竟不是大贵族出身,所以他当大司寇,却没有得到世袭的封邑,只拿俸禄(工资)。也许是他过于谦让,主动开口要的话也能得到一块儿,但孔子立志先干出一番事业再说。他的待遇是每年六万斗粮食,折合成现在的度量衡标准,是三十万斤左右,能养活七八百口人。


                                                                                                                       20210112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