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0-303《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1-02

凌通国学院20-303《论语》:【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痛心的是,到死他的名字都不为人家所称道。”


一个君子,恨自己身后声名不能传诸后世。孔子晚年落叶归根,回到鲁国后说:“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说:“不成啊!一个君子,最痛恨的是死后没有留下声名。我一生周游列国,我的主张却始终没有得到施行!我拿什么留给后世子孙呢?”于是他就根据鲁国的历史记载,开始写作《春秋》。褒贬历史和人物,把他的价值观、他的主张,都写在里面,建立了中国的政治观念标准。从此,乱臣贼子们,都害怕春秋褒贬,有所忌惮。《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孔子未能立功,但他以立德、立言,得以不朽。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一句,似乎和孔子说的其他一些话有些矛盾。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那才是君子。还有前面一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是一直都在说不要名吗,怎么最痛恨自己的就是没名了呢?


张栻做了解释:“有是实则有是名。名者,所以命其实也。终其身而无实之可名,君子疾诸,非谓求名于人也。”


所以孔子所疾之无名,是无实可名。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立个标准,率先垂范,让天下人都以我的标准为标准。如果都没有名,没有人知道你,你怎么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孔子到了晚年,想想自己一辈子都想得一国而治,建立一个理想国,没干成,怎么办?怎么能传诸后世?他开始写书,他写了《春秋》,他的弟子们又整理了《论语》。孔子因此得以不朽。


名与实的关系,一定要实胜于名,不要名胜于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君子之耻。名副其实,没那么刚刚好精确的事。是君子,一定要刻意把握一点:不要让你的名气超过了你的实际!


董宝珍老师说过,我有生之年赚多少钱并不重要,我在意的是500年后人们还知道有个董宝珍提出了一些有用的理论。董老师坚持不懈地著书立说,是在不断做实事,为后世留名做好准备。


                                                                                                       20201102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