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0-304《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1-03
凌通国学院20-304《论语》:【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求人求己之学的确是君子小人的分野,迄今为止仍然有效。
张居正注,君子小人,人品不同,用心就不同。君子以自己为心,凡事都反求诸己。比如我的亲人对我不亲,就检讨自己是不是对家人的关爱还不够。我对人家很好,他却不搭理我,就检讨自己是不是对别人尊敬还不够。总之,从不对他人抱以期望,一切以自己做得不够为前提,任何问题都检讨自己。
小人则相反,什么事都怨别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自己对人不仁不爱,却怪别人对自己不亲。自己
对别人无礼,却怪别人对自己不尊重。
前文中:“躬自省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怨别人,又有什么用呢?只有怪自己才有用。因为你可以要求自己进步,没法要求别人。对任何问题,我们要学会说一句话:这是谁的责任?这是“我的责任”!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理解《大学》中的首句,在“亲民”还是在“新民”。朱熹的理解是“新民”,使人民新,你自己修好了,你还要带着别人一起“新”,这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都求诸于己,这个社会就会好,这也是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因为前者更容易做到,后者则太难,把一个太难的标准立起来,结果是很多人做不到,就成了伪君子。
王阳明在《传习录》第一段就批驳了“新民”的理解,认为是“亲民”,与人民相亲相爱,像一家人一样,这也符合了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所以我们学习,就像打铁一样,正面敲敲,反面敲敲,不能因为朱熹是大儒,就认为他说得全都对,要结合多种维度的思维,互相参考,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0201103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