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外滩建筑物背后的历史和精神价值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4-10-28

9月28日我应第一财经电视台邀请,发表了一场《投资于精神性护城河保护的公司》演讲,主要是阐述精神性商品的独特护城河,以及精神性商品固有的随人均收入有一个增长而存在着提价权,讲了一个多小时,又与嘉宾进行了交流,可以看得出我所谈的精神性商品固有的提价权,未能得到财经专家的认同,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主观的想法。演讲结束后来到外滩。立于外滩的景观大道上,看着错落有致的欧式老楼房,体会到最活生生的精神性商品特殊价值。

外滩矗立着自上海开埠以来,代表西方各国建筑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已经成为上海的象征,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象征。外滩欧式建筑物上的招牌引起了我的注意,沿着黄浦江一路走来,外滩欧式建筑物上悬挂这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花旗银行、友邦保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金融企业的招牌,这些代表着上海历史的欧式建筑物,完全被金融企业所占据了,除金融企业之外找不到其他产业使用这些建筑物!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银行等金融企业会集中占据这些老旧的欧式建筑用以办公?

 银行都有通过建设气派的办公大楼来营造实力感的做法。银行需要为自己塑造实力感,增加自己的可信度,以获得储户的信任,被信任是银行开展经营的基础。如果黄浦江畔老旧的欧式建筑没有给银行提供厚重感、实力感,银行不会云集于其中。显然,金融机构认为老旧的欧式建筑增加他们的实力感、厚重感的,是他们构建信任度的最佳载体和方式。进一步,外滩历史建筑的什么特征,为当代金融机构提供了增强自身实力感和厚重感的资源?是建筑物本身吗?与这些欧式建筑相对黄浦江对岸耸立着,一栋又一栋的摩天大楼,这些摩天大楼在功能和使用效果上,是远超过这些老旧的早期建筑的。

这些老旧的欧式建筑的最大特殊性是它们包含了上海的历史,包含了中国近代化曲折过程,代表了一段已经消失了的历史,老旧欧式建筑将中国近代史凝聚于其中,从而使得这些建筑物产生了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人们来到这里中国近代史完全活了,人们进入了中国近代史。这种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是无法量化和估算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价值连城的。外滩的欧式建筑超越了建筑物,他是凝固在建筑中的历史和文化。这种历史的特殊性是最为稀缺的不可复制的难得罕见的资源,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成为最能表现金融企业实力感和历史感的工具和载体。

 人类必然要进步的新技术、新工艺产生的强大生产力和创造力,不会影响历史资源的价值。历史资源随着岁月的流失会越来越宝贵和稀缺。在外滩老旧欧式建筑对岸一排接一排的摩天大楼,与老旧建筑一河之隔的新型摩天大楼,并没有比外滩的老旧欧式建筑更吸引金融机构全面入驻。现代新型大楼的功能更加便利,摩天大楼的外观也能体现实力感,然而金融机构优先选择物质个技术功能相对落后的历史建筑物,他们认为这些历史建筑物更能展现他们的实力,展现他们的厚重感。

过去的数年上海出现了一场摩天大楼高度竞赛,上海金茂大厦的落成使其成为上海第一高楼,凭借着第一高楼的地位,金茂大厦的租金出现溢价,冲着第一高楼人们心甘情愿支付溢价,金茂大厦凭借身高创造了额外的利润。然而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也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很快一系列更高的建筑物随之出现,当新的摩天大楼超越金茂大厦的高度后,金茂大厦失去上海第一高楼地位后,所获得的租金溢价被弱化了。可以看出,由建筑物的楼层高度这个物理属性获取的优势和溢价不具有持久性,不能阻拦住新的挑战者的进攻。在建筑技术进步和投资规模必然增长的背景下,没有那个高楼能够永远的成为第一高楼,纯粹的物质性优势,不能形成长期的壁垒,更不能形成永恒的壁垒,物质性优势总是有限范围内的中短期优势,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社会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进步,伴随生产力的进步人们会创造出各种各样有强大功能的物质产品,使得旧有的领先产品规律性失去领先。但历史资源中包含的精神价值不会受到影响,而且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和流失,历史性、精神性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大!

外滩老旧欧式建筑凝聚了中国近代历史,这种历史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壁垒,精神壁垒具有永恒稳固的特点,具有随时间流失日俱增逐渐强化的特点。建筑物本身非常容易复制,建筑本身没有任何壁垒,但是复制出来的建筑物只有硬件的物质形态,没有物质形态背后的非物质的历史,从而没有办法满足广大金融机构彰显自身实力的特质。金融机构想通过外滩的老旧建筑彰显自身的厚重感、实力感、价值感,这些感觉只能来自包含历史价值的老旧建筑。我们能复制无数这样的建筑物,但是我们不能给新复制的建筑物增加历史,我们不能实现历史价值的复制,从而历史成了永恒的绝对不可逾越的护城河,对于这样绝对不可逾越的护城河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