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董宝珍:价值投资基本模式的比较和思考(下)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0-03-15

“我们对具有以下条件的公司有兴趣: 
        (1) 巨额交易(每年税后盈余至少有五百万美元);
        (2) 持续稳定获利(我们对有远景或具转机的公司没兴趣);
        (3) 高股东报酬率(并甚少举债);
        (4) 具备管理阶层(我们无法提供);
        (5) 简单的企业(若牵涉到太多高科技,我们弄不懂);
        (6) 合理的价格(在价格不确定前,我们不希望浪费自己与对方太多时间)。
        我们承诺完全保密并尽快答复是否感兴趣,通常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这个基本条件可以明显的看出,巴菲特只关注现实的价值,只关注现在值多少钱,现在是什么情况。他说:我们对于有前景的公司没有兴趣。有前景的公司就是指成长股,他有兴趣的是现在必须有巨额盈利,必须有良好的盈利历史,必须有稳定的盈利历史,必须还要有不靠借款盈利的经营历史,有了这些条件他五分钟之内就能买。如果将来会很有前景,对此巴菲特公开表态,我们对此没有兴趣。所以在这个巴菲特选股的关键条件中,真实的揭示出巴菲特是以现在企业状态为投资的关键的,他并不关注于前景和未来。另外,巴菲特曾经也对自己做出过总结性的评价,他说:“我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格雷厄姆一生就没有搞过成长投资的概念,他也一生没做过一笔成长投资。格雷厄姆强调的是低买、低买、再低买,对于稳定内在价值的公司以低估的价格买入构成了格雷厄姆的全部投资哲学。也因为格雷厄姆提出了以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低估价格买入可以必然获得成功,从而,由此人们尊称格雷厄姆为价值投资之父。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就是以现实的价值为基础,然后在低估时买入。
       费雪是典型的成长投资,是以前景、未来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价值为投资选择的依据,对此,巴菲特说自己只有15%是这样的。因此,回看巴菲特也可以得到很多有意义的借鉴,就是说巴菲特自己是以低估为主的,以成长为辅的。
       在做了如上思考之后,我更觉得以低估投资为主,成长投资为辅,可能更好。理由就是我所说的,低估投资是一种现实的眼前的价值评估与判断,是容易实现的,对于能力要求并不高。而成长投资是遥望未来的,判断未来的能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的,当然由于社会整体是必定进步的,所以成长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模式。我个人未来可能会以60%的格雷厄姆加40%的费雪,或者50%的格雷厄姆加上25%的林奇和25%的费雪。林奇所代表的投资模式主要是提出了困境转折的理念,就是一些公司本来基本面也不差,但是陷于阶段性困境,可是企业确实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能够克服,这样会迎来很高的投资回报。巴菲特在1982年给股东信中的五个选股条件中说:“我对于能够有转机的公司没兴趣。”而林奇主要是通过追逐面临困境但能迎来转机的公司来实现盈利的,对于这种有转机的模式巴菲特不做,但是林奇对这种公司却大获成功。因此,一半的格雷厄姆,四分之一的困境转折,四分之一的费雪的成长也可能是一个好的模式。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我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理念给予了定位和从新梳理,我认为并坚持:“成长投资不是价值投资的全部,同时它也不是价值投资的主流模式,巴菲特不是靠成长投资成功的,价值投资的核心和主流模式是格雷厄姆的低估,同事成长投资以及困境转折投资构成了新的价值投资模式,之所以有新的模式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在进步,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应该对价值投资的这几个主流模式的优缺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下必要的组织和搭配。”(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