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海外收购没有重大风险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8-02-27
东亚资金,阿拉伯资金近期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大量参股西方主流金融企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平安的跨国收购并非独创,并非第一个吃螃蟹,没有吃螃蟹风险,不会成为先烈!以下是亚洲资产参股西方金融企业的列表:
●2007年7月23日
国家开发银行14.5亿英镑参股英国巴克莱银行。
●2007年5月
尚在筹备中的中投公司斥资30亿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收购美国黑石集团1.01亿股无投票权的股份,相当于黑石总股本的约10%,锁定期四年换来4.5%的IPO折扣。目前黑石股价只有20美元左右,中投因此损失近10亿美元。
●2007年10月25日
刚获取澳门诚兴银行控股权的工商银行再度出手新兴市场:以54.6亿美元(约405.9亿元人民币)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这是工行上市以来的最大一笔境外收购。
●2007年11月2日
中信证券出资10亿美元与贝尔斯登交叉持股。
●2007年11月28日
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平安人寿通过二级市场买入9501万股富通,占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第一大股东。这笔交易花费18.1亿欧元,平均每股19.05欧元。而截至1月24日,富通报14.62欧元,这意味着平安投资的18.1亿欧元已出现约4.2亿欧元(约44亿元人民币)的浮亏。
●2008年1月
有媒体透露,中国平安入股英国最大保险商保诚集团和英杰华之后,近日又传出入股汇丰控股的消息。
●2007年12月
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得到了阿联酋阿布扎比政府投资部门注入的75亿美元。此项交易将令ADIA成为花旗最大的股东之一,持有后者近5%的股份,这个比例将超过沙特王子塔拉勒(Alwaleed bin Talal)的持股。塔拉勒一直是花旗的最大股东之一。作为这次投资的交换条件,ADIA将得到花旗的可转换股票,年收益率为11%。这些股票要求在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以每股最高37.24美元的价格转为普通股票。
●1月15日,
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宣布募集了66亿美元以充实资本金。美林的投资者包括科威特投资局(Kuwaiti Investment Authority)、日本瑞穗金融(Mizuho Financial Group)及韩国投资公司(Korean Investment Corp.)。美林亦是在次贷危机损失较为惨重的投行之一。2007年第三季资产减记为84亿美元,预计年报出炉时可能会有更大规模减记。有外电报道称,美林在四季度可能被迫冲减资产150亿美元,是先前预期的两倍。
可以看出东亚资金,阿拉伯资金近期量参股西方主流金融企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又由于这些被收购对象不需要出资方去管理,所以也没有管理障碍和管理风险。记得若干年前,在中国国有企业和金融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西方资金大量低价参股,与现在的亚洲资金参股欧美金融企业性质完全一样。现在,亚洲资金参股西方金融企业成为普遍现象。一方面对于西方金融企业有利,另一方面也利于自己,是一种双盈的局面。
由于目前欧美金融企业普遍遇到了中短期经营困难,从而使得欧美金融企业价格非常低,现在出价比较合理。以下是平安保险、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花旗银行在总资产、股东权益、总市值三方面的对比:
名称 | 总资产(亿) | 股东权益(亿) | 总市值(亿) | 总利润(亿) |
平安保险 | 6237.22 | 1032.35 | 5068.05 | 127.87 |
工商银行 | 85977.56 | 5209.58 | 21711.2285 | 914.39 |
招商银行 | 12193.66 | 629.46 | 4558.5686 | 144.63 |
花旗银行 | 64417.08 | 10419.16亿2007年10月15 | 18752.78亿2007年10月15 | 不祥 |
可以看出花旗银行的市净率都比国内银行低,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国际市场金融企业的估值比国内要低。2007年10月15日据金融界网站报道,工商银行总市值已是花旗银行的1.4倍,但净资产仅为花旗银行的1/2,净利润则不足花旗银行的1/3。
现在欧美企业遇到的是急性病,不是绝症。它需要用资金来弥补暂时的困境,一段时间后它会自然康复。对于过剩的亚洲资金,这个时候介入,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西方企业,本身是一种双盈的局面。欧美企业它的经营历史长,内部制度、人才、市场、客户都没有受到重大的损害,仅仅是因为短期遇到了大量的低收入人还不了贷款,从而形成了中短期亏损。但支撑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东西基本上没有重大变化。你认为欧美金融企业从此一撅不振,丧失全球竞争优势吗?答案很简单!由于西方根本竞争优势未消失,虽然表现出几宗亚洲资金介入西方金融企业,投资大幅缩水的情况,但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种投资风险性不大。更由于金融业在西方是主流产业,当地的政府会加大扶持,当地政府不会放弃对这些企业的支持,不像TCL 收购汤姆逊一样,被收购企业是一个夕阳产业,当地本身就是不想要这个企业,所以也不给强烈的支持。因此,从被收购资产的风险度来讲没有大的战略性风险。
总体上讲,通过收购,快速的占有西方成熟的市场和成熟的客户是真正的有勇气的战略选择,对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有价值。平安的海外收购从价格上讲非常合理,合适。从被收购资产的风险度来讲没有大的战略性风险。又由于这些被收购对象不需要平安自己去管理,所以也没有管理障碍,这个海外收购基本不存在重大风险,基本上是有利于公司的,至少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中性对待,不好不坏。
没有什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