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为中国平安巨量增发喝彩!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8-01-24

首先,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凌通的这个标题极容易引来一顿暴打,因为现在连杀了马明哲的话都不在少数。网络上、媒体上到处都在对平安的巨量增发计划进行批判,批判者人数重多,而且有很多教授学者、专家也是痛批平安。在这种背景下凌通公然为平安的巨量增发喝彩,岂不是厕所里仍砖头——激起民愤(粪)。之所以凌通为中国平安巨量增发喝彩,是因为从理性和客观的角度上看,平安的增发是合乎逻辑的、平安是家好公司,平安的管理层是一个好的管理层,以下是论证过程:

如果在一个市场中股价大幅高估,企业巨量增发是必然,是有利于市场健康的。

当一个市场较长时期处于泡沫中,且难以抑制,这反映出这个市场上没有制衡机制,没有制衡机制的市场才出现象中国这样的现象,中国市场上首先是资金单一,一基独大,基金为所欲为。同时,市场定价权单方面控制在流通股手中,对于持仓量远大于流通股的控股股东本来是决定价格水平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股力量,但这股力量被畸形的剥夺了参与定价的权力。在股改开始时凌通提出一个观点:非流通股东会不会减持手中的股票,其关键决定因素在于市场估值水平的高低,如果市场估值水平长期高启,使得马上兑现比长期经营企业的利润所得还多,那么从理性的逻辑上讲,所有的非流通股东都会把手上的股票卖出。为什么不卖呢?经营企业若干年之后能赚10个亿,而现在在高估值的市场中只要轻敲一下键盘抛掉股票就能赚10个亿,谁不干呢?非流通股东的这种减持行为,实际上是市场趋于合理估值的重要调节因素,非流通股东作为企业的控股方,最清楚自己的企业值多少钱,如果市场大幅高于合理估值,那就会抛掉手中的股票,从而抑制住股价出现恶性泡沫。非流通股自由流通是市场趋于理性的一种保障机制,现在市场完成了股改,让非流通股真正的流通起来,这样市场才能理智。在股改之后行政过度地限制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实际上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这样做会使市场上的非流通股东调控估值水平的机制难以建立起来,也使得流通股东认识不到真实的环境状况,变成了就像“黔驴技穷”中敢于和老虎斗的驴。

同样的道理企业增发时企业是有深入考虑的,增发固然能拿到资金,同时也稀释了股权,所以企业都不会轻意增发,但是如果市场过度高估,使得企业出让非常小的股权比例就可以吸纳到巨额资金,这种情况下有哪一个企业不会主动增发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些企业不进行主动增发,那么这个企业的管理层不是好的管理层,他们的能力严重不足。现在平安的管理层在A股市场过度高估的情况下增发,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由于平安公布了融资计划所以股价大跌,人们认为这是平安的错。平安没有错,根本的错误是市场出现了非正常的高估状态,这种非正常的状态反映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没有制衡机制,市场化水平不高,市场也没有做空机制,一系列的不完善使得市场演化出了较高的估值才是根本。现在平安融资计划所导致的大跌,实际上是一种拨乱反正,回归正常的表现,只要市场的估值回到了合理水平,就不会有很多公司增发,也不会有大量的非流通股减持,反过来如果继续维持高估值,那么就一定会有大量的增发,大量的非流通股减持。这种增发和减持其实是市场自身寻求自我调控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大量的投资人大量的学者对这种市场固有的让市场回归平衡机制给予强烈的谴责,另凌通难以理解!我们难道不应该尊重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吗?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中国股市自身的调控机制完善看待这个事情吗?我们该不该思考一下,市场如此高的估值,它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吗?

在平安融资方案公布后很多人呼吁抵制平安的融资方案,由此平安的股价出现了两个跌停,面对这个情况,凌通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上求利的普通投资者,我们非常高兴,只要大家继续让愤怒控制自己的行动,对于凌通来说就是好事,我们会在某一个价格、某种条件下买入,因为凌通是在140元大量地卖出平安,正需要在恰当的条件下买回来。    

最后凌通不得对某类观点表示出十万分的震惊,这种观点认为:“平安的控股股东实际上是以汇丰为首的外资,外资正在用中国的钱解决自己的困境,而管理层允许平安增发,就是一种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行为”对这种观点凌通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回到1840年以前的中国去生活,不应该呆在全球化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