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经济学(25):精神价值是如何被心灵赋予的?(上)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7-02-07
在精神价值定义中,精神商品价值是具体消费者主观心理感受赋予的。换一种说法价值是人(非普遍的而是具体的人)的主观附加于事物的意义。如何理解精神商品的价值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赋予,以及主观是如何在事物上附加了意义?“赋予”和“附加”的具体发生机制是怎么样的?这对理解精神商品的价值来源尤为关键。这个问题是精神经济的核心问题!
让人的心灵产生某种精神体验,总是由于某个外部因素的诱发。这里我们需要对人的心灵结构和精神结构有一点认知,人的一生历程中形成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都存储于心灵和大脑深处。人的心灵、脑海深处所记录的信息、情景不计其数,这些情景有的让你很难受、很痛苦,有的让你很愉快,有的让人感到愤怒等等!这些存储在心里和大脑深处的记忆和情感,不会无端地自然的展现出来。不是你想快乐就能快乐的,你必须借助外部的器物、外部的场景、外部活动来激发这种存储于大脑中的快乐的事情和美好记忆。比如喝了好酒、吃了生日蛋糕让自己产生美好记忆,好酒和生日蛋糕都是能激发起心灵美好感受的器物,比如旅游景点的美景让我们感到愉快,旅游景点就是一种场景,比如盛大的婚礼让我们终生难忘,婚礼就是一种社会活动!这些外部诱发因素它们能让我们产生美好的记忆和情感,让人大脑和心灵深处的记忆和情感能够再现。
外部因素能引起多大程度的心理变化,并不完全决定于外部因素,这一点与物质性消费的目的能不能实现完全决定于外部的物质截然不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同一艺术品对于不同鉴赏家、收藏家引发的心理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给出的价格会天壤之别。街头艺人表演,有的人被深深的打动,认为表演者水平更高扔下很多钱,有的人对表演者的表演没有任何感觉,于是转身离去。这些案例证明在精神消费过程中,某一个外部因素引发的心理感受并不完全与外部要素唯一有关,与消费者的心理和主观状态关系密切,往往消费者主观情况对心灵体验的影响,会大于诱发这个心理变化诱因的影响。这一点与物质性消费的效果完全决定于商品本身有质的不同。在物质性商品中,消费者能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商品的数量、质量和功能。在精神消费中,外部的那些引发我们心灵体验产生的诱因,最终能诱发出多么强烈的心灵感受,在大多数情况下更主要的是受到主观精神状态的影响。对于饿得痛苦不堪的人,他认为吃观音土可以解饿,但是这种主观认识不能改变观音土不能解饿的客观事实,所以吃后就憋死了。物质商品的功能、作用和价值完全决定于物质本身,与主观无关。然而在精神商品中,精神商品的价值不完全来自客观的商品物质属性,而是主要来自主观感受,会出现主观认为某商品有价值就有价值的情况。
为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些例子:
世界各国文化中都有护身符,护身符客观上没有保护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功能,虽然在客观上不存在能保护安全和健康的功能,但人们主观心理认为护身符能起到保护自己平安的作用,所以就出现了用高价买客观上无用的护身符现象。一些人胆小怕走夜路,买了护身符后,心理上觉得有护身符的保护就不怕了,护身符消除了心理的紧张和不安,改变了人的心灵状态。因为护身符能改变人的心灵状态,所以人们用很高的价格买护身符。这种高价购买护身符是因为在护身符的作用下变得不紧张了,人们为了感谢护身符对自己心灵状态的优化和改变,愿意用很高价格买护身符!护身符的高价完全来至于人们的主观认知!人们认为护身符能给自己安全,于是护身符就因为这种认知和主观愿望有了价值,以很高的价格销售。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主观认知!护身符例子揭示了精神商品价值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赋予的,不来自商品的客观物质属性和物质成本。
有了这一结论后,新的问题出现了,主观是怎么样把价值赋予了精神商品?这个赋予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这个问题对深刻理解精神商品的价值本质至关重要,甚至是理解精神经济原理,精神经济现象本质的关键和中枢问题。只要理解了主观如何赋予具体商品精神价值,以及主观赋予具体商品价值的具体机制和过程,那么就大体理解了精神经济的本质!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思考护身符在不具有保护人安全能力的情况下,是怎样神奇地消除了人们因为感到不安全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答案在于,任何一个人总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价值观乃至宗教信仰,从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精神世界,在他特定精神世界里,总存在着一种主观认知,认为某些器物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我以中国文化中的梅花为例,中国人认为梅花在严寒中昂首怒放,代表坚贞不屈、坚韧不拔,不畏艰险。人们见到梅花便会产生坚强不屈、昂然向上的心灵感受和精神体验。中国文化使得中国人对梅花形成的这种认知,导致梅花在花卉市场上可以以比较高的价格买卖。事实上,梅花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作为一个植物它本身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梅花所代表的坚忍不拔只是人们认为它有那种精神品质。这种认为梅花包含坚忍不拔品质的形成,就是赋予梅花精神价值的过程。
回到护身符,人们认为某个东西有保护自身安全的作用,于是这个器物就因为人们形成的认知,被赋予了精神价值,在某个器物被认为(赋予)能保护人获得安全后,赋予(认为)该器物有护身价值的工作就完成。赋予的过程就是特定认知形成的过程,器物、场景,被赋予了精神价值,只是因为人们形成了一种关于该器物、该场景有特殊精神意义的认知!精神价值来源于人们的主观认知!所谓的赋予就是认为某器物、场景、活动代表某种精神意义的认知和观念形成的过程!
在人的主观精神赋予器物、场景、活动精神价值的过程,本质上所发生的是某个特定观念形成的过程,所以主观精神赋予精神价值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认为谁有什么作用、代表什么有什么意义的过程。这里的作用和意义都是一种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事实!当主观把特定的精神状态和特定的认知与某一个外物、场景、活动联系在一起后,赋予就完成了!当特定的观念一旦形成,与之关联的外物、场景、活动就有了精神价值。人们见到梅花图,就会支付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这是梅花代表坚贞不屈观念的外化和现实化。把这种高价购买也可以理解为赋予的过程,但是这种赋予的过程不是本质,他只是表现出来的现象,深层的本质是在观念层面人们认为梅花代表了坚贞不屈的品质。
下面我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四个不同的护身符,进一步揭示人的主观认知是精神价值的来源,以及主观如何赋予外物、场景、活动精神价值。以下四个护身符分别是佛教徒的护身符,毛泽东信徒的护身符,西方人的护身符,还有一些现代好莱坞大片爱好者的护身符。
佛教徒的护身符(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毛泽东粉丝的护身符(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西方人的护身符(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以欧美影视题材制作的护身符项链(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这四个护身符如果互换一下,让中国人去买西方人的护身符,中国人是不买的,中国人认为西方人的护身符没有护身功能,反之让西方人买中国人的护身符也是一样的,让台湾的中国人来买毛泽东的护身符,台湾的中国人是不掏钱的。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价值观和信仰,四个护身符的价值来自于四类特定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人群价值观和信仰、观念、认知不同,导致他们赋予不同的器物精神价值。只有在人的心灵深处产生某物具有护身功能的认知和观念,该物才被赋予并具有了精神价值!护身符价值的真正来源是人们的观念和认知并不来自于器物本身,不同人群的观念和认知是不同的,所以赋予了不同器物护身的精神价值。要让以上四类护身符在不同人群中都被接受,必须让这四类人权的观念、信仰、认知趋同(这就是如何创造精神价值的问题,我们下一章讨论)。
我进一步抽象得出一般结论:“精神价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特定观念形成的过程,精神价值形成是在心灵层面上完成的,是人的认知认为某物、某种场景、某个人代表了某种精神状态,随着这种观念和认知的形成,该物、该场景、该人就被赋予了精神价值,这个过程是纯粹的心灵活动过程。精神价值的消费和使用也是人心灵深处产生的一次精神活动历程,在某种外部因素诱发下,人产生一种自己渴望的特定心灵体验和心理历程,随着特定心灵体验和心理历程的产生精神需求被满足,精神价值得以实现,那个使人产生自己渴望的特定心灵体验和心理历程的外部诱因,被人赋予极高的价值。”我们把拿高价钱买梅花、买护身符的购买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赋予的过程,但是那不是本质,那是表象,本质的赋予过程是发生在心灵层面的,情感层面的精神层面的,主要是一个心灵过程。
另一方面,由精神状态和观念认知赋予的精神价值产生后,精神价值的消费和使用也是发生在心灵层面,我买了个护身符感到了安全,心中的恐惧就被消除,这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获得和消费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发生在心理层面的心理过程。我买了一盆梅花,我感受到了高洁坚韧的品质,这种感受就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实现和消费,这个实现和消费过程完全是发生在心里的。器物、场景、活动作为精神价值的诱发因素,只不过是启动了一次心理过程,由于人的精神异常庞大复杂包容的内容特别多,所以没有一个诱发因素,没有一个启动点,特定的精神体验不可能从浩瀚的精神世界里被激活。把存在人的精神深处的某种精神状态、情感激发出来,需要心灵之外的外物作为诱发因素刺激一下人,以便使人内心深处展开一次精神心理过程。一旦内心深处展开一次令人愉快的精神心理过程,我们就说精神消费的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