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反思买的早(二)上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9-09-08

我有买的早的毛病,在历史上我多次买得早,尤其是在一个整体市场从一个高点位和高估值回落下来的时候,我总是在半山腰积极介入,最终被市场认为行动为时尚早。这样一个明显的持久的毛病和问题,是我现在重点解决的课题,而且有很多投资人,从旁观的角度发现了我这个毛病,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我也觉得有必要对为什么总是接二连三的买得早进行总结,反思并发现其中的原因,从而能够根本扭转。我想事物总是有原因才有表象的,只要有一种现象,它一定有一种根源,尤其当某一种现象持续发生之后,必定是某种结构性的根源所导致的,绝非是偶然的,为此我开始深入的思考,在我这种接二连三买的早的背后到底“潜伏”着什么样的问题和不足?最终我形成了以下阶段性看法。

第一、主观不能和客观脱节。投资者是脑力劳动者,是思想家、是战略家、是分析家,这种劳动过程是主观的思维过程,但是主观结论和主观思维的结果一定要和客观结合,而不能够与客观脱节。换句话说在投资实践中,买得早可能是因为过分依赖大脑,完全靠主观的判断来行动,这样做法的结果是一旦主观和客观不一致,必然造成错误和过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脑和眼晴结合,一方面要分析思考,另一方面还应该靠眼晴来看,根据真实的客观变化,同时结合大脑分析来综合决定。这种做法很像是一种试验,就是说我们认为市场见底或者已经处于低估,这是一个主观结论,对与不对还需要检验,还需要用眼晴看,还需要观察。因为大盘的底部也罢,个股的低位也罢,有一些长期的固定的规律性特征,通过一叶知秋的方式可以看到,大凡是低点和低估值的阶段,总是三低;市盈率低、人气低、预期低,预期低的反过来说就是悲观度高。这些规律性的底部特征,几百年来在市场中已经形成公理性的结论了。因此用眼晴看,一点也不见得比大脑思考差,所以合适的做法应该是主观分析和客观观察结合,大脑和眼晴结合起来,我在过去的投资实践中过分地依赖大脑对低估发现,也就是我过分思考估值,轻视了对股价运行的观察和研究,从而有主观主义倾向。而正确的做法就是把主观分析和客观观察的现象结合起来。

第二、要把估值与股价运行的基本规律结合起来,没有估值就没有判断的出发点与标准,所以估值是前提,但是股价运行也是有规律的,我们确定了一个客观的估值,价格低下来我们才能买,价格低和高,它是股价和市场运行的结果,换句话说有了估值,然后用这个估值做标尺选一个低点,这个低点是怎么来的呢?是股价和市场整体运行的一个结果,而股价和市场整体的运行有它自身的节奏,和自身的运行规律,这一点是过去很多专家包括我本人所没有认识到的。过去大家太过认为估值重要,研究市场的运行或者关注认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人们总是认为这是不需要的,甚至认为这样做就不是价值投资,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因为有了估值以后,寻找值得买入的低点是股价和市场整体的运行的结果,股价和市场整体的运行有其独特的规律,我对这个规律重视不足、认识不够,所以造成了提早买入。

股价运行的规律整体上讲,首先是趋势性,股价的变化都是有趋势的,趋势不仅是股价变化的规则,其实万物的变化都是有趋势的。人的生命过程也是有规律的,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再从青少年期到成年期快速地强壮,最后成熟到衰老,人都是延着一个趋势走的。产业的兴起,企业的成长,基本面的东西都是沿着趋势的,趋势是万物的变化模式与规则,所以一个确定的上涨,或者一个确定的下跌,总是以惯性的延续趋势的方式展开,这种趋势的延续在幅度上往往不会在一二天内完成,甚至也不会在一二周内完成。一般来讲,上涨的过程比较慢,而下跌的趋势比较猛,猛烈的快速下跌,也不是一二天完成的,也不是几周的,往往是要超过一个月。因此当上涨和下跌趋势展开的时候,时间周期规律是应该给予重视的,这个时间是以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展开的,短期是不会完成一个上涨和下跌趋势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