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庄画家与基金经理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9-04-13
由于对城市污染和噪音难以适应,我于清明节期间前往了距北京城25公里的宋庄——全球最大的绘画艺术品生产基地。来到这里后我深深地感到,它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书画艺术最有机完美结合的极具亮点和潜力的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尤其是一个最适合于思想工作者呆的地方。为此,虽然清明节去宋庄极其反常,但我对这个行为却很满意。
在来到宋庄的这几天里,我东西南北彻底走了几趟,其间与小商贩,画廊老板,潦倒的穷画家和已经功成名画的大师分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让我惊讶的是交流的结果使我认识到,宋庄这个地方的画家两极分化是全世界最大的。有的画家已经开始周游列国,拥有别墅,而有的画家,甚至相当多的画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当中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作画,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想办法向谁借十元钱以解决一天的伙食。这种穷者无饭可吃,富者周游列国的两极分化,使我感到很奇怪,但是,通过进一步接触宋庄的画家和各行各业人员,使我认识到,这种两极分化却又极为公平。那些在宋庄奋斗了十年,最终仍旧很穷的穷画家被迫以一个不成功的角色离开宋庄的时候,他们怀念宋庄,一点都不怨谁。虽然宋庄很残酷,画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了好价格,画家就要挨饿,就要连饭都吃不起,但画家认为这是公平的。
因为,在宋庄没有进入壁垒,任何一个画家只要你愿意来,你就可以进入这个全球最大的绘画艺术生产基地,共享它的各种艺术创造资源。大画家和小画家都可以在宋庄画画,都可以在宋庄卖画,都可以在宋庄交流,接触各种资源。有的画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只要有三百元就可以了,因为他们住的是最烂的房子,月租金只要一百元,而有的画家拥有画室,每月的租金可能上万元,但不管是上万元还是一百元钱,它给不同层次的画家提供了停留机会,从来没有进入壁垒,谁来都欢迎,谁来都可以。但是另一方面,画家进入宋庄以后,能不能卖得动他的画,那是绝对要凭本事的,除了画的质量之外,没有第二个评判指标。挣不挣得到钱,卖不卖得动画,只有质量来决定,其它什么都不起作用,因此,这种残酷是一种公平的残酷,是一种积极的残酷,这种残酷促使了画家真正全身心地去创作。只要画好,就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就这么简单,虽然很残酷,但要想卖得好,就只有去提高画的质量。
所有那些经济困难的画家,从本质上讲,不是他们的画风格不对,就是他们的画质量不行。宋庄没有拒绝任何一个画家,反过来,宋庄也没有让任何一个画家滥竽充数。画家本身没有本事,想靠白吃白喝,站着毛坑不拉屎,不凭本事最后挣到钱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在宋庄奋斗十年之久的不成名的画家,当他们以一个不成功的身份离开宋庄的时候,他们对宋庄没有怨言,甚至有的还会在某个时候因留念此地而回来。他们觉得宋庄的这种残酷的竞争和唯质量的竞争原则是非常公平的,他们是乐于接受这种残酷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的。
那种画作拍出上千万元的画的作者,有很多一开始是喝稀粥,长期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而当其画作质量和水平提高,达到一定功力的时候,市场自然就会给他一个很高的回报。所以,宋庄的这种机制,表面上很残酷地造成了极大的两极分化,但实质上却很公平。虽然竞争残酷,但毫无任何进入壁垒,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去宋庄作画。我在宋庄曾看到了一个非常精典的场景,1965年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与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同样蹬着三轮,支着画架在街头作画,并沿街叫卖。在宋庄这个艺术品市场中,不讲学历,不讲身份,不讲父母背景,也不讲是不是海归人士,只讲艺术品的艺术质量。
为什么一个北方农村能够如此快速成为世界艺术中心,靠的就是这样一个机制,一个完全凭本事吃饭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进出的机制。对于这里,画家可以自由来自由走,纯粹靠质量来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庄产生了很多大师。一般来说,功成名就的所谓的大画家,不到宋庄来,他们不需要来这里。所有来宋庄的画家全部是一开始不知名的和是非主流的,甚至是受排挤的。这一类人进入宋庄,最后出现了几个世界级大艺术家以及大师级人物,他们都曾经历过一手拿画笔,一手啃冷馒头的过程。他们都是这么出名的,杀出了一条血路。换句话说,宋庄容易出大师,这些没名的画家,经过激烈竞争和残酷淘汰,最后的胜出者就成为了大师。据说,在宋庄价格最高的一幅画拍出了四千万,而一幅画拍出上百万是很平常的,当然也有一幅画二十元钱的。这就是宋庄在开放和充分竞争后不断持续健康发展,不断锤炼出大师的原因。
与宋庄的画家相比,基金经理的情况却是截然相反的。在基金经理这个行当,你要想成为一个高收入的人,最核心的条件是只要你混成基金经理就行了。你只要成为一个基金的经理,你就可以年薪百万,甚至于千万。成为一个基金经理是获取高薪的唯一条件,与业绩无关,你取得了多么好的业绩和多么差的业绩都没有关系。由于基金经理的薪酬与业绩没有关系,所以与基金管理水平也自然没有关系。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基金经理呢?不是说你想成为基金经理就能成为基金经理,成为基金经理完全是一件高门槛和高壁垒的事情,不是一件自由的事情。由于高门槛和高壁垒,成为基金经理实际上谈不上有竞争,更不用说有画家那种残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竞争。这样一来,基金经理自然可以获得高薪,因为他没有什么激烈的竞争。成为基金经理的壁垒极高,不是谁想来就来的,所以,这是一个相比画家来说非常舒服的行当。接着我们再看,成为一个基金经理主要是由帽子决定的,你有帽子就能当基金经理,没有帽子就不行。这顶帽子就是所谓的博士帽,你有一顶博士帽,再拿一张某某某大学的毕业证,好了,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基金经理。当然,如果没有帽子,没有大学毕业证,但有社会关系优势,也有可能成为基金经理,成为基金公司的高管人员,甚至成为这个行当中的核心人员。中国基金经理这个行当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其出现和宋庄兴起几乎是完全同步的。中国开始有基金公司和宋庄开始有第一批画家入驻的时间,几乎完全是处于同一时期和同时出现的。在随后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宋庄这个竞争极其残酷和完全自由进出的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中心,并且大师倍出,杰作倍出,名声远扬。在宋庄,我曾对有老外在那里骑自行车感到奇怪。有些老外扛着画架,吹着口哨,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到处张望,这个景色别有特色。原来,这些老外是慕名来学画的,有些还是专门来学中国画的。换句话说,宋庄的艺术影响力已经国际化了。而同时起步发展的基金管理业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不能否认,一批好的基金经理已经逐渐出现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基金管理业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大师,甚至没有出现一些具有大师潜力的人。他们都是高学历的,但其中没有真正出现一个被社会高度认同,能够历史留名的杰出的基金经理。相反,整个群体却不断有老鼠仓和恶意做庄等负面消息被爆光出来。
相对客观来说,基金管理业也不是没有正面消息,但负面消息是居多的。为什么基金管理业在高薪的情况下,没有产生出大师,反而是负面的消息多于正面的呢?也许答案有很多,但我在宋庄的时候日益感觉到,核心的原因有可能是机制的问题,有可能是那种机制根本培养不出大师,只有那种残酷但又公平的并且是开放式的谁都可以参与竞争的机制才能造就大师。而一个因门槛高而缺乏竞争,同时又可以汗涝保收获取巨额年薪的分配方法,终究只会培养出一些负面的东西出来。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基金管理业有极其迫切的变革需要。如果不进行变革,这些控制着上万亿资产的基金经理们,在一种本身不太容易产生进步的机制作用下,有可能使中国资本市场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