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研感悟:山西的矿难和义乌的和谐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07-12-10
12月初我们为了对更多的上市公司的现实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做出更客观地判断,在做完大量案头分析后,凌通前往山西和浙江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在我们离开山西到达浙江的时候,从山西传来了一个悲痛的消息,100多名矿工再次被煤矿吞噬,而眼前浙江地区尤其是义乌地区无限繁荣,无限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正在向国际化全面迈进,两项对比,我们感慨颇多。山西所走的发展道路是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负发展道路,是一种破坏性发展道路,容易引发贫富差距和阶层矛盾的发展道路。而浙江则是一种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真正的进步是浙江的模式,是义乌的模式,山西所走的路从整体上看是一种退步,是一种破坏,以下是我们的分析:
山西的财富和机会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山西的富人并不少,他们通过挖煤暴富,在北京买豪宅,在太原过帝王生活。与此同时,挖煤把生态良田破坏,把环境污染,让矿难不可避免的发生。山西全省的污染严重程度可以通过太原来感受到,当我们乘坐的飞机在太原机场着陆时,飞机还没有落地就感觉到机舱里有股奇怪的呛味,当我们乘座机场提供的大巴赶往太原市区的时候,大巴上的人此起彼伏的传来了一阵接一阵的咳嗽,从大巴上下来整个太原市被一片灰蒙蒙的烟所笼罩,整个环境被污染不成样子。
挖煤只能造就少数暴富者,让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量的普通人过着并不高的日子,于是形成了贫富两极分化局面。少数人手里掌握的财富并不能推动本地经济发展,这些财富被奢侈性消费浪费掉。这样一方面,太原城里高楼大厦、名车很多。另一方面大众生活水平不高,由于除去挖煤并没有别的战略性产业发展起来,就业机会偏少,人们难以在挖煤之外找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造成各行各业的普通从业者倍感生计太难,挣钱不易!这一点可以通过我们与两位出租车司机交谈所得到的信息被证明,从太原赶往杏花村用了一个小时,路上司机告诉我们他投了近二十万买下了从太原到杏花村的客运权,而现在每天可以获取的利润非常的少,往往是几十元到一百元,与他投资额和每天的劳动强度完全不成正比。而我们从杏花村赶往平遥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他一天最多赚几十元,现在这种收入水平比他以前干得其它生意相对还要好,因为原来干的其它生意更不好。
2007年12月6日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左木乡红光村原新窑煤矿矿难现场
悲痛欲绝的矿难家属和不懂事的孩子
少数富人通过牺牲大部人的发展机会,通过污染空气,破坏大部人的生存环境实现暴富,而大部分人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得不到必要的发展机会,这就是山西接连发生矿难和奴工事件的本质原因。少数富人能如此获取畸形利润的前提条件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并且被晋商视为最高商业境界的官商结合。
义乌的财富和机会掌握在普通老百姓手中。
表面上看在义乌一些基础的资源和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均掌握在政府手中,但政府只是提供最基础的发展舞台,具体的表演机会和挣钱机会政府全部留给老百姓,真正在这舞台上跳舞和挣钱的是老百姓,其实政府对基础资源的控制是为了让舞台更好,更有利于老百姓。没有政府舞台,老百姓就没有表演条件,于是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局面。其结果是大量财富集中在民间百姓手里。不是集中在政府手里,也不是集中在个别人手里。大众的钱要么改善自己生活创造消费,要么再投资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和谐持续发展。当地政府深谋远虑,长期规划、为老百姓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老百姓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义乌商人芦先生说“义乌的兴起是由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们的父伯因为吃不饱走向了全国各地,虽然他们有的也没有挣到钱,但他们为下一代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了生活好一点,义乌人就离开家,跑到全国各地,我去过的有些地方生活很不好,但当地人没有考虑到异地去发展,他们认为外地总会让他们吃尽苦而无所得。”义乌商人话反映出义乌人有一种独特的商业精神,正是这种商业精神,成功推动了义乌的发展。这种商业精神特质推动义乌从浙江走向全国,又走向全球!
义乌优美的城市风景
义乌郊区富裕的农村景象(图中一幢楼就是一户人家)
政府提供创业发展的平台和基础性条件,老百姓在政府所提供的平台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共同推动了义乌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导致了共同富裕和和谐发展的局面,义乌是真正和谐的公民商业社会。中国的发展必须、只能走义乌的模式,必须现在就立即终止山西那种发展模式,因为他本身就不创造正面价值。
最后特别感谢在杭州和义乌的凌通客户和友人,尤其是义乌小商品城的经营者卢先生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帮助!
为了让读者能深刻理解山西和浙江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我们转载一篇《非洲陷阱》文章:
如果你有幸到过非洲大陆一些美丽的海边城市,你会被她的风景立刻折服,你会发现笔直宽阔的大路边有白色的别墅,还有那椰子树也是风情万种,这里住着这个国家的上等人,包括总统的亲戚们、外国公司的代表、本国的大商人;从这里向内地,沿着公路开车,你会发现尽头一般是一个大矿,比如金刚石、矿石,都在这里开采,你会看到外国的技术员和本国的工人们;从矿区向外,就没有公路了,沿着土路步行,几分钟后你就会看到一个个的草棚子,尖尖的顶,糊着泥巴,而且没有窗户,当然白天里面也是黑洞洞的,草棚子外面是一个个瘦瘦的农民(不会有一个胖的),他们一辈子也买不起几件衣服和一双鞋子,一辈子花过的钞票不会超过500美元。在美丽的非洲大陆,这种海边的巨富和内地的绝对贫困不和谐地结合了,而且二战后的60年里,不管这些国家怎样独立、民主、改革,内地的农民们依然赤贫,而这些国家出口(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成倍增加、GDP的明显增长到了离海岸10公里的地方就好像没发生过,于是苦恼的经济学家们管这种现象叫“非洲陷阱”。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怪现象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矿在某非洲国家开始开采了,立刻雇佣了1000名工人,这个矿第一年赚了100万美元,其中60万分给1000名工人,40万分给10个股东,1000名工人有钱了,立刻买东西,买衣服、买家具、买食品,还得盖房子,都是照着1000套以上买,更重要的,这些工人娶了1000个媳妇,生了2000个孩子,为了供应这4000人的衣食住行,矿区周围有500个农民种菜、种棉花、种粮食,还出现了10个以上的裁缝、理发师、医生,还有了几家商店、一所学校,然后一个小镇就出现了,周围20公里内的人都感受到了小镇的需求,人口迅速向这里集中,迅速达到近万人。矿主们分得了40万,他们发现这个小镇上还没有游乐场、电影院、小酒馆,于是拿出30万来开店,挣的钱再次以60%的比例分给雇员,雇员们再去娶媳妇、生孩子、买东西。几十年以后,当矿快挖光了、第一批工人退休时,这里已是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有上千家大小工厂,矿主们也建立起了上百家工厂商店,成了亿万富豪。其实这个故事在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已经出现过,加州的城市都有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但是换一种分配方式,这个矿还是雇了1000工人,赚了100万,其中90万分给10个股东,10万分给1000个工人,这些工人的收入刚够自己吃饭,他们没钱买衣服、买家电、盖房子,为了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矿区外面只有100个农民(种点玉米白菜,别的没人买)、一个理发师、一个裁缝(主要是补衣服),没有医生,工人小病硬扛、大病等死。矿主们每年都有90万的收入,他们也想搞点别的生意,结果他们发现,这里只有1000个穷工人,什么生意也干不成。拿着钱怎么办?只好买了几辆奔驰、几个豪宅,养了几个小蜜,奔驰是外国的,所以几百万给了德国商人、几百万给了房地产商,还有几十万给了小蜜(这些漂亮的小蜜都是矿工女儿,于是有几十家矿工还算比较富裕),还有几百万存了银行,银行拿着钱想往外贷,一看除了矿什么工厂也没有,于是只好歇菜,看着老百姓不富吧,银行的存款还在增,而且形成较大的存差。于是几十年过去了,矿区周围还是一片贫苦,工人还是一无所有,农民们也还是自种自吃,没人买他们的东西,他们也没见过钞票,矿主们等后来挖完矿就带着几百万存款走了,1000名工人全成了下岗职工。下岗职工没办法,都做小生意自救,于是一夜间多了很多小商店、小酒馆,但是大家惊奇地发现,工人们都没钱去别人的店里消费,于是自己的店里也绝不会有人来花钱,这时候唯一的办法是矿工的媳妇、女孩到沿海的大城市卖笑,男孩们则干起了黑生意,有点钱都不知道怎么来的,但也有很多蹲监狱、枪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