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宝珍:火车站背后的金融原理——2019年董宝珍春季见面会之交流思考
文章来源:凌通盛泰发布时间:2019-04-21
今日途路经重庆西站,让我想起了郑州东站,这两家火车站的占地面积,都有几个足球场之大,在郑州东站,早已形成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局面,毕竟那里是全国的交通中枢,而在重庆西站还略显空旷,在空旷的重庆西站,我想起了中铁总公司的负债情况,中铁总公司负债4万亿人民币,2018年中铁总公司实现了十几个亿的盈利。中铁总公司的4万亿负债,一直以来被市场人士作为论证中国很多企业负债太高,这成为了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的论据。
对此,我身处于这个巨大的火车站产生了如下想法:
首先我们假设一下重庆西站不要建设几个足球场这么大,建一个小的高铁车站,这样他就不会形成过度的负债,也不会形成建起来以后相对的客流不足。那么我想问的是,这两种方案哪个更经济?哪个更理性?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建一个大的火车站,能够适应未来几十年的交通发展,哪怕在眼前客流量少一些,更经济更理性。这就触及到了经济和金融的本质,现代金融业包括证券市场,所有的金融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一些战略上有前途但是眼下缺资金项目的融资需求。眼下没有足够多的现金流,没有足够多的利润的情况下,对于中铁总公司来说,从发展的角度上,现在建立一套适应未来几十年发展的高铁系统,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这样的大规模基建所需要的资金,中铁总公司是拿不出来的,财政部也拿不出来,只能向社会融资。在开始的几年,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还利息甚至会出现亏损,但是14亿人口国家的基础交通系统未来一定会越来越有需求,现金流越来越充沛的,这一点是确定的。而银行在建设的早期拿出钱来支持,等待中铁现金流和利润水平的好转,这是最基础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原理,人类社会产生银行业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市场总是表面看问题,同时也是短视的,把眼下所出现的大规模建设形成的高负债以及建设成功以后短期没有那么多客流,作为一个永远跨越不了的巨大的危机来看待,这是完全错误的,这都是没有深度的表现。
银行、资本市场是为社会上那些有前途的项目提供资金的,对于有前途的项目,长期没有战略风险的项目,在短期现金流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银行系统和发达的金融系统的支持,就不能实现。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发展,在这个时候银行直接提供巨额资金,这是很常规的经济和金融模式,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风险,短期的还账问题,短期的超前建设问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由此我又想到了,地方城投公司的地方债很多,海外研究机构都把这个账户视为一个癌症和毒瘤。我讲一个实例: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在他们的那个县过去是一分钱的债都不借的,从而导致这个县没有任何经济发展,每年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发放完工资,没有任何结余,所以这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过去10年他们这个县大规模的举债之后,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境,整个城市已经发展起来,相对的经济要比过去活跃得多了。也就是说城投公司的投入都投到了一些基础的经济活动所必需的项目中来,从而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当地经济发展之后,项目价值实现了,地方财政收入也提升了。
另外,我还想起了大约在20多年前朱镕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段话,那是朱镕基总理最后一次以总理的身份接待媒体,他对自己的总理生涯作了一个总结,针对社会上说它是一个赤字总理,朱镕基说我当然是借了很多钱,但是我留下了大量的高速公路、港口和机场这些优质资源,如果我不进行负债发行财政赤字,这些基础设施这些优质资产都不能够出现,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就不具备,所以我不同意说我是赤字总理。
20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当时如果不进行赤字搞基建的话,我们中国的经济到底是因此受益还是受害?资本市场云集了很多聪明的大脑,但实际上资本市场永远无法克服它短视、肤浅看问题的缺陷,那种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存在着永远跨越不过去的障碍的观点,一定会成为历史性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