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市价值投资的春天第二部-董宝珍投资之思》连载十七
文章来源:凌通盛泰发布时间:2019-01-03
投资者面临两场博弈:认知博弈和人性博弈
一个具体的投资人在资本市场上,它实际上面临着两个战场。一个战场是准确的认识客观企业的未来走向,这项工作在性质上是一个主观认识客观的课题。这项工作类似科学研究需要有投资人有认知能力,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规律、经济规律。这项工作是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博弈。所谓的认知博弈就是要主观能对客观企业的未来走向有准确的认识,如果你这个准确的认知都做不到,那么你是不能够赚钱的。主观对客观走势有了准确的认知,你也只是具备了可能赚钱的基础。赚不赚钱还要看另一个课题,就是对市场大众预期的理解,这项工作本质上是投资人与市场中绝大部分人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处理的是群已关系,是我与群体的关系。由于低预期、低估值总是由大众的错误认知和悲观情绪所造就的。我在低预期、低估值的状况下购买是因为我看好企业的未来,而低预期是大众不看好企业的未来。这个时候我与大众之间必然是对立的,此时需要坚持自己的独立看法,这项工作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博弈。
投资人和企业的关系追求的是合一,我的认知和企业的未来客观走向是合一的,是一致的,是相同的,而在处理我与社会大众、其他投资人的关系上强调的是非合一,强调的是对立与背离和相反。我如果和社会大众的认知是一样的,那么我即便对企业的未来有准确认知,也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当社会大众没有预测到企业未来的时候,你能够站出来认识到社会大众是错的,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个时候你和大众认知实习相反的、对立的,这是您面临着一种动物的从众属性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人作为群体,极难脱离群体的认知。这个时候要想在大众都错判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那就要跟动物本性做对抗。动物性成了你能够成功或不成功的关键,这个时候是一种跟人性的博弈。
总结这种模式,投资过程。首先是认知博弈,我的主观认知跟客观企业走向要统一,反过来,我和社会市场大众的认知要相反,要背离,所以这里面有两个课题,一个是合一,一个是背离。这个课题中有三个主体,一个就是企业,一个是我,一个是大众。在这三个主体中构成的两种关系中,我与客观企业的关系是一种认知能力,是一种知识、智力决定正确与否的课题。与大众的关系是群体关系,这个时候我要背离。而我背离群体是要受到动物从种属性的压力的,那这个时候我要克服自己的动物属性,站在大众的反面。
好公司的波动是理性投资人的奶酪
一副图引发的随想。
我在自己的微博看到了博主叫某某某发了下面这幅图:
用以表达人生路上无论多么光明的前途,在过程中注定是一波三折的,这幅图进入我视野的那一刻,就激起我丰富的联想。可以这样讲,在过去三、四年,我经历了人生历程上最大的一次曲折和波动。过去的三年多是我人生历程上最曲折的三年,也是最有意义的三年。这次曲折和波动固然是资本市场上所经历的,但它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理解,促进了我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改变了我对成败的理解,也改变了我的朋友圈,让我的一部分朋友消失,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朋友强化了与我的互信,让我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这三年来对于我的重要意义都不为过。
当我看到这幅图后,过去三年多的内心感受立刻涌现出来!
任何人在任何时代任何事情上都不可能不遭遇曲折,无论结果多么美好,其实在以前注定是一场波折,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情况,一帆风顺是灾难,一些大富大贵之人给子女留下了所需要的一切,这些子女看上去是一帆风顺,但这种一帆风顺对他们是人生的灾难。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一定是波折的。虽然波折对成功有重要意义,但处于波折中,绝大部分人的梦想被波折所改变,绝大部分人在波折中不能驾驭波折,最后被波折击倒,无法进入波折背后的美好未来,甚至走向了毁灭。他们在过程性波折波动到最低位时,放弃了初心丧失了信心,认为再不会有转折,不会有明天,一切都永远的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中,最终自我崩溃。把一个人放在一个长期看不到阳光的隧道中,由于长期看不到阳光,人会陷入绝望,这是人类的心理。国外做过一个试验,在大海边举行长距离的游泳比赛,如果比赛是在大雾天,大量的选手中途会放弃比赛,因为雾天选手看不到海岸,会看不到终点陷入绝望放弃比赛。试验者发现很多人放弃比赛时离海岸都很近了,他们再坚持几分钟就可以看到海岸游到终点。同样的人如果在晴天比赛,能见度好,很早就看到了海崖和陆地,所以总是能成功游到崖边。在这里能不能游到终点与体力没有关系,能不能看到海岸决定运动员会不会坚持到底。
过去几年我经历波折过程中,常常受到有些人的鼓励,大家告诉我要坚持!我表示感谢后表达了一种态度,我没有坚持的感觉,我很兴奋,我感觉非常良好,因为我处于确定的千年不遇的机会中,我在茅台股价2013年底接近100元时,在我给否极泰合伙人的信中所写的一段话:“现在是百年不遇的机会,甚至是千年不遇的机会。”然而,就在那时我亲身感觉到绝大部分人在百年不遇的机会来临时,崩溃了、绝望了、放弃了、离场了。包括成功的商业人、高学历的智者、以及长期信仰价值投资的价值投资者。那时崩溃与放弃一方面非常可惜,他们是在最宝贵的时机,最确定无疑的机会来临后绝望的崩溃了!当时我完全无法理解,今天我知道这是一种人性本能所导致的不幸,大部分人无法克服!
面对这幅图我也想起了伟大的巴菲特,众所周知,巴菲特过去五十多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了20%,而另一组数据是过去五十年美国企业界持续成长率最高的公司是一家烟草公司,该公司五十年取得19%的净利率增长率。这导致一个问题,巴菲特通过长期持有成长公司获得超20%的复合成长率,美国过去五十年成长性最好的公司提供的复合增长率只有19%,多出来的百分点是怎么来的?巴菲特在大部分时间至少有10%的现金是不投资的,所以如果长期持有他应该最多能达到18%的复合增长率,这里面的偏差来自于哪里?答案就在图中。每当波动出某种人们感觉彻底崩溃的低点的时候,巴菲特是坚决果断的放大资金的,巴菲特从来不像人们想象的是一个选时高手,从来不是躲避波动的高手,巴菲特持有的过程中经历大波动丝毫不比我们普通投资人少。在波动来临的时候,巴菲特无视波动、不改初心、不改早期的判断,同时巴菲特会大规模的在波折的低点放大投资额,扩张资本投入,一旦波动出低点巴菲特会兴奋的冲进去,这是巴菲特长期复合回报率高于美国成长率最高的公司的原因。巴菲特在不可避免的向下波折过程中放大投资,从而提升了收益率。与巴菲特相反很多投资人在低点来临时,强调的是风险,不仅握紧口袋不下注,而且会扔掉股票绝尘而去!
2013底我曾经主张在贵州茅台下跌到极端情况时,以疯狂对疯狂,用疯狂的买入应对疯狂的卖出,这个观点回头看是正确的。但是当时引发的反应是,我除了没有挨揍以外,扑面而来是否定、是指责、是批评,唯一幸庆的是没有人打我,除了直接打我之外,该给予我的打击都给了。没有人在投资机会度最大最适合投资的时候支持你,不要指望最适合投资的时候你能得到支持,你得不到支持,你必须在没有支持而且全部反对的时候投下钱!这就是投资这个生意的规律性特点,人人都会说低点买入,事实上真正低点来临的时候大部分人是绝尘而去。
经历过之后,我期待着新的某种低潮来临,我现在已经非常理解这种低潮的意义,我怕的是没有波折和低潮,不会回避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