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0-144《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05-27

凌通国学院20-144《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并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储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无粮顶多饿死),如果没有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那国家就不可能存在了。”

这一段常有两个误解,一是把第一句就解释错了,解释成“如果足食,足兵,人民就会信赖政府”,生活富足,军力强大,人民就安心。为什么会这么误解呢?一来字面上很容易这么理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二来很多统治者就是这么想的,你有吃有穿,我有兵,自然安定团结。这个错误比较明显。因为下文子贡问,如果要去掉一条,这三条先去掉哪一条。可见这是有吃,有兵,有信,这三条并列的,不是有食有兵,就能有信。

第二个误解,“去食”,去谁的食?自古皆有死,是让谁死?很多都解成去人民之食,让人民死。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似乎“民”是主语。人没有信义,还活着做什么?宁愿他死,也要他讲信义。

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张居正接受并发挥了朱熹的解释,他阐发说:“民无信,则相欺相诈,无所不至,形虽人而质不异于禽兽,无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不若死之为安。故为政者,故宁死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朱熹和张居正的解读,让人不寒而栗,杀气腾腾,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翻版——“饿死事小,失信事大”。这话你若要求自己,我给你点赞!你若拿去要求别人,直接可以判反人类罪,如果孔子是这个思想,我也要喊“打倒孔家店”,不读他的书了。

孔子绝对不可能有这思想!这不是仁者爱人,不是真的爱人,是把自己当上帝,判决人民该死还是该活。

再则,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凡事都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靠自己的修养去教化天下,让人家模仿我,而不是指手画脚要别人怎么做。

这一点要特别强调,凡是要求别人怎样的,都不是儒家。凡是一声不吭,自己先做到示范,先打个样板的,才是儒家。

未完后续。

20200527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