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0-138《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05-21

颜渊篇第十二
凌通国学院20-138《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请教仁道。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复归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天下的人就都归向仁了。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话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克己复礼”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独创,《左传·昭公十二年》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自己而招祸身亡时,“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孔子说这句话有来处,古人早就说过了。所谓礼以仁为根基,这是说仁是内在的,而礼是外在的。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杨雄《法言》说:“胜己之私之谓克。”克己,就是要胜过自己的私心。这两个字一般人很难做到!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复”,是反,反己之身的反,反求诸己的反,就是在自己身上践行礼,遵循礼。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克己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一天,就全天下都归于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是说仁在我的心中,我如果能做到了克己复礼,则天下尽归入我仁心之中。
世界在我心中,我心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心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王阳明说走到大街上,看见满大街走的,都是圣人!因为他有一颗圣人的仁心。
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全在自己,跟别人没关系。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首先你自己去爱她!
一个人的视、听、言、动,几乎包括他的全部行动,如果都能做到,你就已经符合仁道的条件了。由此可见,为仁之事完全在于自己。视、听、言、动,四条,就是克己功夫。不看,不听,不说,不动,把它们统统挡在外面,挡在入口外,不要它进来影响我、动摇我。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都是被外物影响。要修,就是要修“不动心”“不为外物所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本来是坦然中道的,没毛病。外面的信息来了,刺激来了,我要做出反应,要发,发,要发得合适,合情合理还合礼,发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发而中节,那才叫“和”。如果我不让那信息进来,我不收看,不收听,我根本不需要做出反应,不需要“发”。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做减法。
所以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仅用在做人修仁上,也用在学问事业上,专注于自己的学问事业,《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知止,止于至善,志有定向,凡是与我无关的,不收看,不收听。
今天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收看、收听得太多了,不仅看得太多,听得太多,还唯恐自己看得不够多、听得不够多,担心自己落伍了、OUT了,焦虑,仓皇。
为什么?因为没有志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到处学习上课,到处跑场子,乱七八糟啥都看,啥都听。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找到自己的“一”,你才懂得“贯”,找不到“一”,就是“乱”,乱看,乱听,乱说,乱动。
听懂了要执行,颜回说我虽然不够聪敏,但我按照您的话去做。所是颜回也成了圣人。
20200521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