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2-101《孟子》:《滕文公上》第3章6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4-18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这一节是三代建学之制。孟子举以告文公说:“为国者诚能制民之产,则民有恒心,而教化可兴矣。于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施立教之方焉。然庠、序、学、校四者,其义为何?盖古之建学以教民为主,而乡饮乡射之礼,亦皆举于其中。故谓之庠者,取养老之义为名也。谓之校者,取教民之义为名也。谓之序者,取射以序贤之义为名也,这三样都是乡学。其地本非有二,但三代相继,各举一事为名,所以在夏则谓之校,在殷则谓之序,在周则谓之庠,而各有不同如此。惟学则设于国中,以教成材之士,三代皆同此名,无所损益焉。要之名义虽有沿革,然原其立教之意,都是要讲明人伦之理,以厚风俗而已。盖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件是人之大伦,天下古今所同具而共由者。惟教化不明于上,则民志不亲,而争端之乱起矣。所以三代盛王建学立师,将这五伦之理讲解宣示,昭然大明于上,然后天下之民莫不率由于伦理之中,以恩相与,以分相维,而亲睦之俗成于下矣。”然则教化所系岂不大哉!《书经》上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可见彝伦之理,有关于百姓之亲,而不可一日不明者。然立教之法,虽行于学校,而惇伦之本则始于朝廷。盖未有皇极不建,而能敷锡于庶民者。此又作君师者所当知也。

“助法,监于商、周;学校,法乎三代,此皆王者之政也。以滕之褊小,一旦能举行之,虽未必即兴王业,然良法美意足以垂范后来。如有兴王之君受命而起,欲举三代之政,必来考子之所已试者,率而行之,以教养其民。是子之所行,乃王者之师也,况兴王之业未必不基于此乎!《诗经·文王》篇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周家自后稷公刘以来,旧为诸侯之国,至于文王始受天命,而兴王业以新其国。可见修德行仁,不论国之大小,但恐不能行耳。诚能锐然以三代之治为必可复,奋发而力行之,则人心咸悦,天命自归,亦可以建兴王之业,而新子之国矣。岂但为王者师而已哉!子亦何惮而不为也。”按三代教养之法,乃王政之首务,战国诸侯皆不能行,使其民日苦于兵戈、赋敛之中,而不得被安养渐摩之化。故孟子惓惓为文公告如此。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418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