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通国学院22-083《孟子》:《公孙丑下》第12章4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3-31
这一段讲五伦中最重要的君臣关系,生动细致。回顾此前,孟子为了不失尊严与考量齐王的决心,对于会见的礼遇规格十分在意,并采取了他应该认为是滴水不漏的应对措施。后来,据说是孟子担任了齐国的客卿,《孟子》中没有正面交代。后来在征讨燕国的问题上,暴露了孟子与齐王的歧见,孟子似乎不无被动与勉力的自辩。后来发展到孟子辞职,虽辞职却仍然不死心。然后是挽留与坚辞。辞而如此之坚,敢情仍然等待着君王的回心转意。并不是孟子官迷,而是第一,他自信,他有使命感,他坚信他的学说能安齐,能安天下,能为万世开太平。第二,他忠君,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还要等三宿。第三,他不是简单地安齐、安天下,而是齐民安世,还有举天下之民皆安,了得!其理其情其气其貌都是浩然啊。
从好处说,一个士,一个读书人,一个知识分子,除了自信、学识与智力,他还有什么呢?如果连这些有还是无都出现了疑问,他还去吃哪一碗饭呢?
从负面来想,随着世界的发展与复杂化,一个能说会道的士,一个不怎么主事的客卿,他的一厢情愿的逻辑,有那么大的包治百病的把握吗?能够动辄合则留,不合则去吗?既然选择了离去,既然齐王没有回心转意的征兆,还有什么可说!
士与君王,仁义道德、智慧规则与权力体现、权力威严,没有实权却又充满自信的孟子与一批诸侯的关系,不好处,孟子不管怎样有气沛然浩然,谁难受谁知道。
董宝珍老师也有这样的情节,总想给投资人讲他的道理,可是总有人不听,或者根本听不懂,但他总是语重心长地一遍一遍地讲,他想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进入价值投资的领域,但是真能听懂他在讲什么的人又有多少呢?
没有底层价值观的一致性,只是给人推荐一个好方向,别人也是难以接受。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331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