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2-062《孟子》:《公孙丑下》第6章2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3-10


孟子很有原则,也敏感,他显然是一个大脑与神经都很发达的人。此前对于齐王来看望他还是他去朝见,他就很介意,这里,对于王,他亦如是。

不难想象,表面上看,孟子是国卿,是正使,王是地方官,是副使,实际上,王似是有实权的人,孟子最多是社会贤达、知名人士、有影响人士,说到极处他是德高望重,而德高望重对于实权在手的人,并没有太大的了不起。孟子很明白这一条,除非你君王与重臣尊重我,向我请教,否则我有什么话需要与你谈论的呢?

不难理解,第一把手的身份是重要也是体面的,但实际上往往存在:所谓第一把手,荣誉而已,实权并不在握。这一点,他人偶有不明白的,也就罢了,自己必须明白。

但这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教导不符合了。

这一段紧接孟子的言责问题的讨论,说明孟子还有被认为尽言责不够的地方。孟子对梁惠王、齐宣王,有些话说得很直截了当乃至涉嫌失之绝对与强硬,不顾对方感受。但他也有不想说话的时候。

是不是还包含着区区地方官王、不值得孟子与之切实论政、不配听他的言必称尧舜的大道……的意味呢?

《论语》中有一段讲君子怎么说话:【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以跟人交流的,却没有与之交流,就错失了这人!不该跟人说话,或者不该跟他说的话,却跟他说了,这就是失言。君子既不错过一个该交谈的人,也不会说错一句话!

这里孟子是遇到了不可与言之人,所以一言不发,孟子没有失言。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310星期四